1413
浏览土家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习俗文化。起居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局与陈设、日常起居与节庆起居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居住环境
土家族属于历史上的五溪蛮之一,山区,是其最大的环境特征。靠山连寨,成寨而居,是基本的环境特征。虽然山区中也偶尔有田坝,但很少有居住在坝子中间的,原因是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耕地。土家山寨一般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前,也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之上,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另外,因河谷深切,一般山寨也不会临河而建,主要是为避免洪灾。当然,交通要道和集市除外。
成寨而居,首先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其次是有利于水等资源的共享,第三是有利于大家的交流。
山寨一般靠山面坝。背靠之山,需是耕地所在,有利于生产;或者柴水方便,有利于生活。山寨选址,饮用水是第一的,最好有较为充足的井泉水。山寨的大小,通常由饮用的井泉水决定,泉水丰富,居者会越聚越多。泉水小或者枯竭,山民就会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而搬离。这是有自来水以前的一般规律。
在山寨选址时,除了考虑柴水方便,有时也考虑朝向,以座北向南为最佳选择。座北,可不向北开门,避开北风;向南,则可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利于晒粮收藏。如果,在大山的下半腰左右有小山环抱,又可避免过山风的袭击,更属建寨的上乘选址。
在山寨四周,一般遍植树木,首选树种为柏竹。柏树,既有长青常绿之美,又有百年安稳的寓意。种竹主要是为满足生产工具所需,绳索离不开竹,筐篮筛扇都是以竹为原料。另外,各家各户,还可以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木树,不同季节,李白桃红,花香馥郁,果实诱人。
山寨建筑,依山顺势,高低错落,青瓦屋面,木柱吊脚,黑柱头、红板壁、白窗门,走马转角,简洁而不单调,明快中显几分堂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界乡小水田村的大寨上,算是土家山寨的一个典型。该山寨座北向南,背靠大山——玉荷树,面向千亩水田坝。大寨左右低矮的小山,一为青龙咀,一为白虎嘴。寨中古树不复存在,但周围的树木多为一片绿色。进寨的道路是“Y”字型,房屋分三块建筑,依山顺势,层层递升。家家有正房,有院坝,虽然院坝有宽有窄。家家有吊脚楼,有正房吊脚,也有厢房吊脚。木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也有两个长三间相连的。木房的规格,多数是七柱六挂,中柱高为一丈七尺八寸。开间丈三八、丈二八,进深二丈四尺。石阶阳、石院坝较多,家家装有石板水层。寨中有十多眼天然水井,因寨内寨外森林的损毁,部分水井已经干涸。因为寨外修了公路,不少人家已在公路两侧建起砖木新房。土家山寨的风貌正在发生变化。
居室布局与陈设
土家族的木房,有长三间和长五间之分,但以长三间为多。每一间,即以两列柱头之间面积为限。其间距和进深,肯定依用地条件而定,但按鲁班艺,一般进深为二丈四尺,即8米。开间则有丈二八和丈三八之分,即堂屋丈三八,左右配房为丈二八。有钱人家在宅基地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左右各增加一间,变成长五间,还可以在沿左右正房向前延伸至院坝坎,竖吊脚厢房。厢房有单厢房和双厢房之别。单厢房叫“转角房”,双厢房叫“撮箕口”。厢房二层(与正屋平层)留外回廊,其与阶阳(含亮阶阳)连接,就形成土家族典型的“走马转角吊脚楼”。
正房的堂屋为供奉家先牌位、会客和公用。左右正房又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为厨房,后间为居室。面向堂屋,右大左小,右边的房子由长辈或者哥兄居住,左边由晚辈或弟弟居住。厢房,低于堂屋地面的下层,一般为圈舍或者堆放农具柴禾;上屋为客房或未成年子女住房。也有以用于放置贵重农具或压面机械的。
堂屋,装双开大门,正面为家先壁或香火牌(有的因香案装饰成盒式,又叫香盒),通常要写红纸香火,如“天地君亲师位”之类。一般的香案为悬空式抬板,上置香炉、烛台和铁罄,有的则供奉有祖宗牌位或灵牌。香案也有装饰成盒式的,造型优美,雕缕纹花,十足一份艺术品。盒内则可以存放香纸等供品。一般人家就将香纸放置于香案台板上。香案前则摆放八仙桌一方,主要是逢年过节,以摆置刀头果品等牺牲。故这八仙桌又叫贡桌。在堂屋的两侧,讲究的人家还要摆设雕花茶几和雕花木椅,使之成为真正的会客室。一般的人家没有那么多客会,则将风簸等大型农具置于此间,过去也有将织布机放于堂屋的。现在一般都是摆放沙发和电视机等电器。香火壁通常要向前移一根柱头,后面的一间成横长坚直的长方型,通常是储藏室,也有因儿子成人当家,父母蜇居于此的。堂屋前壁左右各开一门,是进入左右正房的主要通道。
左右正房一般沿后二柱装板壁隔开,前为伙房,后为居室。伙房的陈设,主要是四大件,即火铺、灶头、碗柜和水缸。沿河土家族地区很多地方都装有火铺。火铺有大有小,是将火坑提高60—80㎝,再将相连的两方用木料装平,平时可用草凳坐于其上,少了地面的潮湿,冬天又少了地面的冷侵。而另两方只装两块20多厘米宽的木方,差不多等于灶台高,在这样的高度用鼎罐煮饭,铁锅炒菜,就少了弯腰或下蹲,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也有的人家没有火铺,就只能平地修火牢坑了。火牢坑里架铁三脚,在三脚上架鼎罐煮饭,架铁锅炒菜。随着电饭锅的普及,一些人不用鼎罐煮饭了。但他们还是认为铁鼎罐煮的饭香一些。
土家族的灶台,一般是连锅灶,少则三口锅,从大到小,分别为兆锅、中锅、边锅。也有四口锅的,大兆锅、兆锅、中锅、边锅。大中小依次排列。整个灶台呈钝牛角型。兆锅可以煮四五十斤米的饭,办事务时才用得上。平时煮大量的猪哨食,或烧烫猪水,或者就改放干粉的东西。中锅和边锅使用的频率较高,推个半升豆子的豆腐就要用中锅了。夏天在火铺上煮饭,那个火是敞的,很热,一般人家也要改用边锅。灶头的火塘是被围起来的,烧树叶、草茎之类也要方便得多。以前灶头没有打烟囱,烟子一般都是从灶口漫出,现在多数人在灶口上方留了烟道,甚至搞回风道,室内的烟子少了,灰尘也少了。在灶台上操作,是在弓形的后方,这一面和平面都用桐油石灰刮平,有的可以磨到照得见人。
碗柜为木质。讲究的碗柜不仅台数多,还要雕花缕卉,十分精致。碗柜的功能就是装碗,有时还要放点剩菜剩饭。为节约地方,有的在装房子时,打一个三角吊柜,虽然容量有限,但很别致,特别是不占地,受到许多人家的青睐。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普及,不少家庭有了冰箱,但碗柜还是必备家具之一。
水缸,是在有自来水之前的必务家什。许多土家族地区的水缸都是用当地的石板制成。简单的,四块石板挂耳一靠,放在一块底板上,用桐油石灰或水泥一粘接就成了。讲究的,不仅石板过细钻,还要雕刻龙鱼花草。小的,要装四五挑水,大的则要装十来挑水。石水缸一般要装木板盖子,以防灰尘。有的地方,也有用木皇桶的,也有用搪瓷大缸的。
另外,在很多土家家庭,还喜欢在火铺上方或灶门口上方装一个木架,上挂腊肉或豆腐块之类。普通人家的食物储存,烟熏防腐,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多数人家在中锅的上方还要吊一根绳子,这主要是为推豆腐拴摇架方便。
居室的陈设,主要的有三件,一是双人架子床,装架子是为了方便挂蚊帐。有的打牙床,就是前床木方又厚又宽,将其下方锯打成牙状。讲究的当数花床。这花床以帐檐的层数来分,一层叫一滴水,二层叫二滴水,还有三滴水、四滴水的。花床前一般都有脚蹬板,这样就显得非常气派华贵。第二件是大柜子,约1米8高,主要用于装粮食。一个大柜子,可以装好几千斤稻谷。为了方便,一般的大柜子分为两格,可以左格装谷子,右格装包谷或装豆子。第三件是小柜子,又称茶柜,至少是一张,有的则是二张。小柜子,顾名思义,就是收藏一些小宗的粮食或其他生活用品。装衣服,一般用木箱或者提柜,现在则有了新式样的衣柜。两张茶柜连在一起,还可以作临时床铺用。
床上用品,传统的也就是铺笼帐盖。铺板,多数是杉木板,没有木板,有的就用篾箦箦。垫的主要还是棉絮,寻常百姓,则用梳理得很干净的稻草。稻草作垫,很松软,不容易压贴。盖的棉絮,一般都要弹个8斤10斤的。土家族有自己种棉花的习俗,自己纺线抽纱,自己织布,自己用蓼蓝染布。兰色的印花布、青色的印花布,是传统的两种土布。纯棉印花土布缝制的被套,既暖和又环保。枕头,一般为长型方枕,套子就用印花土布缝制,在两头还要绣上鲜艳的花卉。枕心一般不用棉花,最好的填充物是荞壳,据说有安神养脑的功效。也有打野梅花填充的,这个很难采集。一般的新婚用枕头,娘家则会装入稻谷或豆子之类,作为新娘子的嫁妆。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那么几枕头的粮食是十分珍贵的。
过去,土家族地区长时期靠桐油灯照明,有单一的铁灯碗、瓷灯碗,也有低台、高台灯碗。桐油靠自己打,灯草在本地产,思南塘头的灯草就很有名。有的人家则靠油松片照明。有的人家则不点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放以后,桐油灯逐步被煤油灯代替,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用上了电灯。出行的照明,过去主要靠亮花杆,即将葵花杆打捆埋入烂田泥里,泡它三四个月,然后洗净晾干而成。如今在电筒普及的情况下,也还有大量的人家用葵花杆照明。
日常起居
土家族的日常起居习俗,长时期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土家族聚居区一般在山区。由于高山的阻隔,多数地方亮得晚、黑得早。在有时钟以前,多以公鸡报晓为起床信号。早起,是勤劳的重要标志。土家人一般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一家人,青壮年男性要先起床。缺水季节,起床后首先要检查水缸里有没有水,储水不多,第一项任务就是挑水。冬天,首先是烧洗脸水。土家人长期延续埋火种的习惯,即头一天睡觉之前,要在火牢坑里埋一个较粗的火柴头,清早起来就可以扒开火柴头的灰生火。多数地方只吃两餐,所以洗完脸就上山干农活,直到中午时分才回家。土家男子喜好喝酒,不吃早餐,但可以喝几口酒。“望牛歌”中“清早起来啄杯”唱的就是这一情形。也有的人喜欢起床后打开大门,先在大阶阳上小坐一会,把一天的活路先谋划一下,再行动。如果这天有特殊的使命,比如赶场、出远门或者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那是越早越好,最好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不是女人。遇到第一个男人要互相问候,说吉利的话。如果这天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等天光大亮,或者太阳起来了,再出门,这时就没有什么忌讳了。但通常不得挑空桶、背空背兜、扛空扁担进门。清早起来,只能将空桶、空背兜、空扁担放在门外,或者过一段时间再摆进屋,或者换手担进屋。
妇女起床一般应在男人后面,先起来了,也不能去打开大门。妇女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梳妆,哪怕是简单的梳妆。是绝对不允许女人披头散发、披衣散带出门的。一来形象不好,二来怕吓着他人。女人梳头洗脸,一般也不能出门在阶阳上进行,也是为了庄稳和不致别人产生误解。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起床后不是下地干活,而是准备中餐,或者收拾小孩,或者准备喂猪的饲料,或者缝补浆洗衣服等。洗衣服的去污品,在有肥皂、洗衣粉之前,几乎全部用原生的皂角和油皂子(学名木涣子)。干皂角豆用火泡一下,捣碎后同衣服浸泡。多数人都喜欢用搓衣板、捶衣棒。土家姑娘、妇女,还喜欢趁晴朗天气,结伴到水井旁、溪流边或江河沙滩洗衣晒被。晾晒衣服也有些讲究,通常在小阶阳(堂屋大门外为大阶阳,其它为小阶阳)或厢房走廊,垂挂一根或两根竹竿(也有木竿),洗好的衣服直接晾放其上。女人的内衣内裤不能晾在显目的地方,男女的下装不能晾在通道上,不能让除本人以外的其他人从下面穿过,传说既对别人不敬,也对穿者不利。
中饭晚饭做好后,为及时开餐,许多土家山寨的女主人喜欢在阶阳上扯着大嗓子喊,而且不喊名称,只喊“吃饭嘞”三字,全凭家人对声音的熟知程度。当然有小孩子,可以支小孩子喊叫。这种高声喊叫,其实也是一种直接的练嗓,是土家人嗓子好的原因之一。
土家人用餐,男女长幼平等。一家人冬天在火铺上(夏天不上火铺)围着个小饭桌,哪怕只有一两个菜,也十分和美香甜。如果有客人。则添饭的事主要由女主人承担。如果是女客,女客会帮着女主人做些事,吃饭时,男主人要让女主人多陪客人,主动干一些家务事。干家务事时,不宜将各种器具弄出响声或碰出响声,一来是怕撞坏器具,更主要是怕人以为你打行搭李,不高兴。特别是煮饭,锅碗瓢盆最好是不出响声或响声小一点,否则客人会不高兴。灶头上的空锅盖、空瓢等,不能向下平展而放,是一种禁忌。
有客人来,要主动迎接,让座、送水、递烟杆或者果品食物。客人落座,主人及小孩不能老往客人面前穿行,只能往客人背后走,包括递东西、添饭。必须往前面走,要先征得客人同意,并表示“对不起”。一般座位要让客人或长者坐上方(以堂屋上方为准)。女主人或其他女人,都不得正对男客分腿而坐,多数只能在侧位站立。吃饭时要主动给客人夹菜,请菜时要谦虚,辣椒炒肉,只能说请拈菜或拈辣椒,不能说“拈肉”,更不能先往自己碗里拈肉。吃饱了,只能将筷子横放在碗上,口念“请慢吃”。如果筷尖朝向,人家以为你还要进餐,会给你添饭的。放好碗筷不能离桌,要等到同桌人全部吃完。吃饭在后的,对正在吃的人要说“慢吃”,对已吃毕的人要说“相便”。全部吃完,才将筷子从碗上移至桌上,然后离席。
客人离去,主人要表示挽留,留不住时,要打发东西,只要是自家有的,几斤粮食,几样蔬菜都可以。主人要主动上前开门,在大门口侧身相送。一般客人要送至院坝口,重要客人要送至山寨口,甚至公路的叉口、丫口。还看得见客人,主人不能转身。主客送别,以拱手为礼,还要表达“慢走”和“欢迎再来”的意思。
自家人进出要随意一些,但进出都必须打招呼。去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些,什么时候回来都要说清楚。回家时,进入院坝,或阶阳,就要大声讲话,告之家里人。家里人见外面来人也要立马打招呼,如来人挑、背、扛有东西,还要主动上前询问放哪里,并尽可能协助卸肩放稳。如果弄脏衣服、出汗,还要主动帮助拍灰、递扇、安凳子、打水、递烟杆。
通常,不允许家人顺排列而卧。夏天在堂屋挞斗上或凉席上,男女都不能仰卧。平时交往,男女之间不能身体接触。男女分别玩笑打闹,有“男不摸头,女不摸腰”的规矩。
路人相逢,要主动打招呼,按辈份叫。问候多是“吃饭没有”,“从哪里来”,“去哪里”。这些只是问候,其实可不必正面回答。但土家人比较直爽和谦虚,“没有吃饭”也只能说“吃了”(也有例外),来去哪里,则一般毫不掩藏地直接作答。同路出行时,要尽量帮助对方。
土家人出行,喜欢结伴。上山、下田、挑油、赶集,往往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就是回娘家,有的也要邀约同寨的2—3人同行。
节庆起居
土家人对节庆起居,十分讲究。每一年的春节(小年)、元宵(大年)、清明、端阳、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这些节日,有的地方全过,有的地方则有侧重。
春节过赶年,这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有的地方还有种种仪式,但在相当多的地方是过简式赶年,即在腊月28日前,要杀好年猪,推好豆腐,打扫好房前屋后,贴好对联。外出的家人都得在28日前赶回家团圆。28日晚要燃香点烛祭祖。多数人家还要在这天请师傅“扫拦”。
除夕这天,要焚香祭祖,一般四五点钟,赶早不赶迟,有的人家过中午12时就进行。晚上一家人都要烧水洗脚,围着火铺守岁。这天的洗脚水不能外倒,一般用大脚盆收起来,等过了初一,有的则要等到初七或十五再在外倾倒,据说是怕倒丢了财喜。这天晚上,老人、小孩、妇女可以先睡,男主人则要等到午夜12时,上了香、收藏好刀斧、种好火种再睡。
初一早晨,必须是男主人先起床,一般在四五点钟。男主人起床时不能说话,穿好衣服,先去将大门闩打开,然后从侧门出去,抱一捆柴推开大门进入,暗合新年进财之意。然后创开火种生火,用这个火点香,再放鞭炮。有的人家则是起床后,从里打开大门即放鞭炮。放了鞭炮,其他家人就可以起床出入了。家人相遇,要互相问候、祝福。这天不能动刀动枪,只能说好话和吉利话,连“没有”“差”“饭”都不能说。先祭祖宗,要上刀头贡品,烧纸。这时都有要保持清静,不能说话。但击磬时,要呼唤故去的亲人或祖宗,说过年了,然后再放鞭炮、吃饭。主食为准备好的东西,每人碗里都不能吃光,要稍留点放在那里,暗含“年年有余”之意。祭祖的食物,一般不让小孩吃。家里所有的污水都不能往外倒,都要收集起来。地也不能扫,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如鞭炮纸屑,也只能用扫帚轻轻往边上搂一下。
大家吃完饭,才可以出门去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这天,一家人都要穿好衣服、新衣服,特别是小孩,要穿新衣服。青少年则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出去,尤其是女青年,要梳妆打扮,穿戴上自己绣的花、织的布、扎的鞋,既有美的展示,也有心灵手巧的比试。男子汉则是参加一些角力活动,打洋战、摔跤、打磨磨楸,或集体上山围猎。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些地方,往往先由长者带着出门,第一件事是去山上望坟,到每座亲人的坟上去焚香化纸,既为亲人过年闹热,也告慰祖先香火旺盛,薪火相传。
土家族地区,一般是过了初一再走亲访友。在一些地方,土家人认为初一是鸡过年,以后依次为狗、猪、羊、马,初七才是人过年。在初七前面的每一天,都要对相应的动物多加爱护,让其吃好一点。初七这天也要烧钱化纸,祭奠祖先。祭奠活动中,所有的燃香点烛,都由男主人完成。
元宵过后,年才算过完。家人远出,过去出门做生意,现在外出打工或返回工作岗位,必须是正月十六日及以后才出门上路。
清明节那天,男主人要早起,带上白纸“清”和弯刀,去亲人坟上挂清,还要割除坟上的杂草。有的烧纸,有的不烧纸。铜仁市的一些地方,兴过“社”,即在清明前春分前后,邀约亲戚朋友去坡上为新坟(前三年)垒土,烧香化纸,然后就席地吃“社饭”。邀去的人越多越好,表明兴旺。
端阳节,习惯上兴吃粽子,男人们则去进行划龙船等水上比赛。
六月六,要算一个重要节日,妇女们得作很多准备,有的要将家里的铺笼帐盖全部翻出来洗一次,有的则是成群结队到河边去洗衣服,好晾在河边石板沙滩,好晒干收拾。过去有的人家则选在这天染布。还有的就是将穿的、盖的、垫的全部翻晒一遍。这一天的起居活路,完全听女主人安排。
阴历七月十五日,“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这一天,很多土家人不出远门,不上高山,不涉深水。在家里,禁止高声喧哗,禁止吹笛打哨。夜晚一般不出门,更不得呼叫家人的名字。多数人家都是早早休息,只留下男主人煮些白米稀饭(没有米得去借),名叫“阳浆”,夜深人静之后,带上香纸,悄悄去到寨外的大路交叉口,点上香纸,泼掉“阳桨”,所以又叫“泼食”,即喂鬼。离开时不能往后看,更不能从胯上往后看,据说那样会看见众鬼抢食,很吓人的。
中秋节是新米成熟的日子,一般家庭要吃新,男人收进新米,女人负责做好饭。讲究的人家要打新米糍粑。新米饭或新米糍粑都要先祭祖,敬奉风雨诸神。
九月初九为重阳,土家人没有登高的习俗,但有用新豆子推豆腐的习俗。这一天家里的老人要受到格外尊重。新豆腐做好,首先敬祖宗,然后就是敬老人。有些人家还专门选这一天为老人缝制新衣服。
过事过务,请客吃酒,一般的菜肴为十大碗,从上至下,按1、2、3、4排列,呈三角型。桌子都用四方桌,每方坐二人,又有“八仙桌”之说。桌子按面板木纹横放,上方由长者、尊者和主陪坐,下方为贵客,左右稍不讲究。横席以左为尊,竖席以上为尊。右下角席为提壶席,负责斟酒。同桌开席,以长者(尊者)举筷为号。敬酒,先尊(长)后次,先客后主。吃饭时,一般不要发生合唇、咀嚼、喝汤的声音,更不能有抢菜的不文明行为。
以上即黔东土家族起居习俗之大概。由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原因,再加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不同影响,土家族起居习俗,会因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差异而显丰富,有差异而更多彩。我们为这种丰富多彩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