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
浏览张家界(大庸)阳戏是张家界本土草根文化的艺术奇葩,民族瑰宝,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稀有剧种,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具备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的学术价值,被我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源远流长的“三湘一绝”
有人说,阳戏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笔者认为,艺术不问来源。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至今每天都有人去参观,关键在于它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而阳戏就有着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阳戏是古庸国文化的嫡传亲子,是张家界特色文化的结晶。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到安徽看黄梅戏,到河南听豫剧,到陕西听秦腔,到东北看二人转,到湖南看花鼓戏,到张家界看什么?有人说看“魅力湘西”,笔者认为,“魅力湘西”表演土家苗族的民风民俗,与全国各民族的东西大同小异,这样的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快餐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正餐,不足以体现张家界文化的底蕴和层次。沈从文说过:“到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了半个湘西。”
远在公元前611年以前,古庸国具有阳戏音乐元素的古曲就已形成、流行、传唱;据《大庸田氏明初墨谱》记载,大庸武溪宋城高戏台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比山西的元代戏台还早三百年,这个千真万确的文化信息,见证了古大庸的戏曲艺术、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早于全国各地;明朝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从千余首“楚汉旧声”中精选了60余首古曲。其中有三首具有阳戏音乐符号的《慨古吟》古曲(用减字法记谱),也被载入《朱权神奇秘谱》之中;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在张家界城区东门内高贞观之前,普光寺之右建起了关帝庙(又称武庙),而且规模“甚巨”。武庙高戏台的建成,使阳戏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14年),樊姓邑人重募建关帝庙,其中高戏台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西侧大门处刻立的“看戏公约”石碑,仍清晰可辨。
到了清朝中叶,阳戏草台戏班犹如雨后春笋涌现,以教字垭犀牛潭一带的覃氏家班为最,其中杜从善、覃保元等老艺人带徒授艺,培养出一大批阳戏精英,如:陈云洲、万小洲、彭银洲、刘金之、童美之、田全之、覃德之、覃发之、庹松侠、李跃胜、李贤臣、李玉芳、覃清云、覃兴皆、覃华堂、秦振泽等,特别是庹松侠,为日后的阳戏传承树起了一面旗帜。
张家界(大庸)阳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尤其是随着傩歌、傩舞、傩戏的不断进化,傩文化蔚为大观,最终成就了阳戏。仅从北宋的大庸武溪宋城戏台算起,阳戏已经历了整整一千年的风雨,它凝聚了张家界土家先民、先辈们千余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而且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奇异的“金钱吊葫芦”阳戏音乐唱腔,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
我市于1956年组建成立了阳戏专业剧团,使阳戏这个民族瑰宝得以薪火传承。剧团先后有《土高炉上红旗飘》《鱼珠庙》《高校长的梦》《桃花装疯》《彩凤》《罗大将军》《爱扯谎的婆娘》《金鞭岩》《王种》《贺龙与神兵女》《怪县令》《赶山人》等戏荣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乃至国家文化部大奖。阳戏唱腔多次在湖南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福建广播电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播映。张家界(大庸)阳戏这朵带露的山花,绽放在充满灵气的奇山异水之间。
阳戏——张家界文化的一张名片
阳戏历来就是张家界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号角声中,阳戏多次参加对外旅游展销会活动及各种接待演出,近年来,永定区政府参加湖南省政府的春节团拜会,就多次携阳戏小演员出席。
阳戏之所以能成为张家界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除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源于它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
区分剧种的依据是音乐,音乐是整个戏曲建设的命脉。张家界(大庸)阳戏以它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民族性,成就了它的独特价值和特殊魅力。就音乐特色而言,主要体现在张家界(大庸)阳戏“金线吊葫芦”的独特音乐唱腔,这一唱腔时而优美婉转,时而激越高亢,整体风格古朴清丽,有着独特的韵味。此外,张家界(大庸)阳戏的音乐元素来自傩祭中的傩歌、傩舞、傩戏,来自土家女“哭嫁歌”,来自民族古歌,来自传统花灯小曲(目前挖掘整理出来的百余首曲目中,就有60余种曲调均有阳戏音乐符号),来自桑植民歌(目前已发现80余首小曲小调与阳戏音乐符号相同)。由此可见,张家界阳戏音乐符号,无不包含着地方音乐元素。阳戏音乐绝不是凭空生造的戏曲艺术,它是张家界民间艺术母体孕育的艺术奇葩,是张家界民间音乐的符号象征。
当今世界各项艺术的发展,都在注重个性化,艺术个性化的支点和亮点,便是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亦称地方性。张家界(大庸)阳戏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张家界(大庸)阳戏的念白以大庸话为主,讲方言,方言实际上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文化积淀物,也是地方戏曲风格的一个重要体现;张家界(大庸)阳戏在表演上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剧目题材大多是反映本民族道德观、价值观的家庭故事,正如阳戏前辈们所概括的:地方人、地方事、地方情、地方趣、地方词、地方味。如传统阳戏小喜剧《宁哥烤酒》,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范例。
2010年,共有四省六地的阳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仅张家界(大庸)阳戏榜上有名。由此可见,张家界(大庸)阳戏有着其它地方阳戏根本无法比拟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永定区的地方戏,更是张家界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替代的大湘西地方戏曲剧种。
近年来,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全国各地都在打戏曲文化牌,苏州昆剧院的一部青春版《牡丹亭》,不仅让古老的昆曲焕发青春,更把苏州这座城市推向了世界。在这个符号经济的时代,如何打好阳戏这一张家界民俗文化的名片,是张家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