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自由行旅游攻略 - 绽放中国特色共创世界未来

2015-12-30 00:00 1003 浏览


2015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


世界聆听习近平主席重大外交行动的脚步声,看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丰硕成果和重大进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外交布局全面推进,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外交理论创新全面深化。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一系列重要理念,托举高高飘扬的旗帜,为和平发展领航。


命运共同体


“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苏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特征之一,就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和联合国系列峰会上,全面系统阐述了这一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和“兼济天下”的传统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主张的是世界和平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所推动的是合作共赢,也就是一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须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所促进的是不同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超越传统政治与意识形态界限,为“天下大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各个主权国家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依赖。个人在社会中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要互相适应,国际社会也是如此。各国外交政策要互相调试,这样才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崔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集中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性命题,其基本思想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自动生成,必须由国际社会共同打造。为此,转变观念至关重要。要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之间存在日益发展的正向关系,要以建设性思维来指导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领导人在最重要的多边场合阐述这一重大命题,意味着中国将率先为此而努力。


黄载皓(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全合作中心所长):长期以来,亚洲缺乏引导和平与发展的国家,正在崛起的中国承担了这一历史性任务。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要为世界作出贡献,而亚洲就是开始。没有一个大国可以像中国这样对国际社会作出全面的贡献。现在是用行动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时候了。


斯瓦兰·辛格(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命运共同体体现出对中国带动的亚洲崛起的外向型视角,意味着超越盎格鲁—撒克逊体系或多边联盟体系论述和实践而作出的选择。人们正在慢慢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推进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意义。


“三个必胜”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庄严地提出,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是时代的强音,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


气势汹汹的法西斯曾将战争强加给世界人民,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进步必将战胜反动,世界历史的进步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追求“和为贵”,追求永世和平,坚信和平必胜是建立在对历史记忆的现代理解基础上的。人民创造了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纐缬厚(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三个必胜”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向全世界发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信息: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由正义来担保,渴盼和平与稳定的强烈信念必将有助于实现和平,而人民是实现和平的主体。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动力,就是把正义、和平与人民三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阐述了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普遍真理,对世界发展的潮流进行了最为准确的把握。


塔夫罗夫斯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三个必胜”充分展现了习近平主席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维。中国宣布裁军30万,向国际社会清晰传达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友好信号,体现了维护和平的诚意。


邓肯·弗里曼(比利时布鲁塞尔中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一种进步的唯物史观。历史是一面镜子,经常在这面镜子前面照照,对于一个国家把握现在和开创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贡献值得全世界永远铭记。


新型大国关系


“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吴心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5年,中方坚定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通过习近平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以坦诚和深度的交流增进互信、以建设性的态度管控分歧,使中美关系继续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对处理21世纪的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双方首先要正确判断彼此的战略意图,防止透过有色眼镜观察对方。其次,要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再次,要使合作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流,通过合作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苏格: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中美两国利益的融汇。双方守住“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这是中美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双方应遵循“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中美无法改变对方,唯有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推进合作共赢的目标。


赵穗生(美国丹佛大学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当代中国》主编):美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给予认同。双方要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重视、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建立共识和信任。中美对抗、冷战是不可想象的,两国利益交融,不可分割,必须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郑永年:历史上,大国之间经常发生争霸战争,和平似乎是非常态。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不要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不要在中美或者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发生争霸战争,这表明中国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的决心。


塔夫罗夫斯基:在当前地区冲突加剧、国际协调不足的背景下,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中美和谐相处,将为世界的发展提供积极动力。


新型国际关系


“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


郑永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首先中国要做一个新型的大国,其次就是中国要参与塑造更民主、更扁平、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中国倡导走出一条新型国际关系道路,就是要与各国发展伙伴关系。建立伙伴关系不是结盟,而是致力于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不针对第三国。


苏格: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利益不断深化,相互依存度空前紧密。面对国际挑战,没有一国能独善其身。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何处?概括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走合作共赢的新路。


马丁·雅克(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依据是国际体系面临的新变化、新发展,体现了对旧有西方主导国际体系的变革要求。现有以美式价值观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崇尚军事实力,而新型国际关系将重点放在经济、文化层面,追求国家间交流互动,构建共赢关系而非开展零和游戏。


崔立如:合作共赢正在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的利益共同体因素作用下的国际现实和全球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合作需求。正因为如此,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概念,也是对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的一种积极诠释和引导。新型国际关系是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概念,它承认既定的国际关系现实,但强调通过积极努力发展未来的国家关系。


门镜(比利时欧洲学院欧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新型国际关系既摈弃强权政治,又不以输出价值观为使命,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全球治理理念


“我不认为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使全球治理结构向自己倾斜,也不认为这样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崔立如: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命题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脉相承。全球治理是不同国家之间最大的利益交汇点,同时也是中国积极承担负责任大国义务、提供力所能及公共产品的重要领域。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首先在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日益取得重要共识和实践范例,不久前结束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取得的里程碑意义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门镜: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很多,给全球治理增加了难度。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完成,需要所有国家积极参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俄共同牵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维护中亚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有力地激发了非洲地区的经济活力,中国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金砖国家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亚洲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邓肯·弗里曼:当今世界,多数有关全球治理的机制和规则都是在二战及冷战结束后建立的,是当时世界形势的产物,但明显滞后于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实。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新的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充分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使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正如习近平所倡导的那样,要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塔夫罗夫斯基:中国积极参与推动改变不合理尤其是


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全球治理格局和制度。未来的全球治理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将愈加重要。


分享: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免费获取定制行程
  • 15174421088 微信同号
  • 13307448811 微信同号
  • 825210@qq.com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