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
浏览土家族人用土家语自称为“毕兹卡”,“毕兹”是汉语记音,是“土家”的意思,“毕”是“族”或“人”的意思。
土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献和文物记载的他称经过了从“巴”到“蛮”到“土人”到“土家”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土家祖先被称为“巴人”。秦代至唐代,被辱称为“蛮”,如“武陵蛮”、“零阳蛮”、“澧中蛮”、“溇中蛮”、“天门蛮”和“慈利蛮”等。元代至清初,土家地区建立了土司机构和卫所机构,因此出现了“土官”、“土民”和“土兵”的记载。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汉人迁入土人地区。为了区别迁入的不同于本民族的外来人,“土家”一词开始出现,他们用汉语自称为“土家”,把外来的汉人尊称为“客家”。可见,“土家”族称是在汉人迁入迁入以后才出现的。
土著先民说有何何根据?
湖南湘西自治州部分学者在《湘西土家族》一书中提出湘西土家族的先民是居住在湘西的古代土著人。这一说法的根据是:龙山里耶、泸溪浦市和永定古人堤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湘西是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地区;土家族族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人;土家族《梯玛歌》和《摆手歌》唱词提到的土家迁徙路线均在湘西酉水流域,证明湘西土家族是没经过长途迁徙的土著民族,湘西土家族主体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湘西的土著先民。
哪些学者提出了巴人说?
“巴人说”是土家族族源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民族学家潘光旦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土家是古代部分巴人后裔的观点。他认为巴人崇拜白虎与土家人相同;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土家人的某些大姓有沿袭关系;土家人聚居区出土了“虎钮錞于”和“巴人剑”等巴人文物。著名学者李绍明在《川东酉水土家》一书中也说:以古代巴人的一支后裔为主逐渐融合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土家族。土家学者彭武一、彭英明、陈国安、陈启文、胡挠等人都提出了“巴人主体说”观点。
多源说提出了哪些观点?
萧洪恩先生在《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学研究》一书中说:多源说学者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土家族的族源不上一端,而倾向于多源合一。从理论上讲,这是实在的可行的。”颜勇的《土家族族源新探》认为“土家族是由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的巴人、汉人等融合而成。”曹毅在《土家族源再探》一文中提出了多源说观点,他说:“土家族有两个主要源头,即伏羲氏族的巴人与湘西地区的土著先民,这两个主要源头在历史进程中又融入了少量的其它民族成员。”宋玉鹏在《土家族与巴文化刍议》一文中认为:“巴人的一支与当地的土著逐渐融合而成为今天的土家族。”戴楚洲在《张家界旅游指南》一书中赞同多源说观点,他也提出:“土家族是由古代土著先民和迁入黔中地区的部分巴人、楚人等逐渐融合而形成的。”
秦汉时期土家地区设了哪些郡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始设郡县,在巴人居住地区设置了巴郡、南郡和黔中郡。巴郡治江州,南郡治江陵,黔中郡治沅陵。两汉时期,仍以郡县制为主,朝廷在巴人地区设了巴郡、南郡及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汉将黔中郡改为武陵郡,迁治义陵县(今溆浦县),管辖13县,其中巴人地区辖迁陵县、酉阳县、充县、零阳县、沅陵县、辰阳县。南郡辖巫县、夷陵县、夷道县和很山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门郡设在何地?
三国时,吴国始设天门郡。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裂,千仞石壁之上洞开如门,吴帝孙休视为吉祥征兆,遂把嵩梁山改名天门山,并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郡治设在今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析充县置溇中县(县治在今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辖零阳、溇中和充县,隶属荆州。西晋太康四年,改充县为临澧县。东晋时,天门郡辖临澧、溇中、零阳和澧阳四县。南朝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朝廷罢了天门郡。
唐宋时期,土家地区有哪些羁縻州?
唐宋时期,朝廷对土家首领赐以羁縻知州之职,令其治理土家地区。唐代设了施州、峡州、高州、黔州、辰州、锦州、溪州、澧州等。五代时期,溪州分为上、中、下溪州并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永顺等20个州。宋代,湘西土家地区设了上溪州、下溪州、南渭州、施溶州、保靖 州5个羁縻州;鄂西土家地区设了施州、高州、峡州、保顺州、夔州、安定州、顺州、富州、懿州等羁縻州。
元明清时期湘西设了哪些土司机构?
元明清时期,朝廷在湘西设了永顺宣慰司、桑植宣慰司等土司机构。永顺宣慰司土官为彭氏,辖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保靖宣慰司土官为向氏,割今保靖、凤凰等县。柿溪宣抚司土官为向氏,辖今桑植县西南部。桑植宣慰司土官为向氏,辖今桑植县西北部。慈利安抚司土官为覃氏,割今慈利县和永定区东南部。茅冈长官司土官为覃氏,辖今永定区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