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浏览
本报记者 唐生英
“来张家界旅游,体验大峡谷玻璃桥”,已经成为众多游客张家界之行必不可少的旅游环节之一,可以说,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已经成为大峡谷景区乃至整个张家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借助玻璃桥的魅力,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旅游接待实现了质和量的同步飞跃,在各大客源地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数据显示,截至11月,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今年已经接待游客116.5万人,同比增幅达到79.9%。
那么,一个2008年还名不经转的二线景区,是如何成为国内外游客旅行的重要目的地的?在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张家界大峡谷又将如何发展?近日,带着诸多问题,记者专访了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冬。
记者:陈总您好,张家界大峡谷是如何从一个名不经转的二线景区发展起来的?
陈志冬:张家界大峡谷景区2008年正式对外开发,并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短短的几年中,景区一直注重游客体验度和舒适度,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和体验,游客人数在这几年中稳步提升,景区也在稳步发展。然而,一个好的旅游项目需要拥有独一无二的、有吸引力的标志性景点,也就是营销界2016年一直在谈论的IP的打造。实际上,2006年我在考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U型平台后就萌发了在大峡谷两座峭壁之间建造一座玻璃桥的想法,通过十年的努力,我终于把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现在是一座拥有十项世界之最的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也借助着玻璃桥的魅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记者:近年来,张家界大峡谷在营销方面的投资以及在营销方面的定位是什么?
陈志冬:近两年来,张家界大峡谷主要还是围绕着玻璃桥进行IP的打造和营销推广。2016年景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营销资金将近4000万,对玻璃桥项目进行了很好的宣传,通过“一字万金”征名活动、“云中玻璃桥极限大测试”直播活动等大型营销活动良好地推广了玻璃桥项目。在营销方面,玻璃桥的定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GUIN”,global marketing(全球营销)、uniqueness(唯一性)、Involvement(参与感)、New media(新媒体)。
记者:2013年,我市提出了“三星拱月,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作为“三星拱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界大峡谷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陈志冬:张家界大峡谷之所以打造玻璃桥这样一个以体验性为主的人造景观,是希望游客能够换一种角度去欣赏张家界山水的美。其实最能代表张家界旅游名片的一定是核心景区的自然资源,这才是真正经久不衰、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绝美景色。在全域旅游“三星拱月”的新格局下,大峡谷主要还是通过打造体验性的旅游项目,通过未来蹦极、秋千、滑索等参与性的体验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国外的年轻人来到张家界游玩。张家界大峡谷距离核心景区仅有20公里,相信奔着极限运动而来的年轻游客,一定也不会错过哈利路亚山的雄伟瑰丽。这才是“三星拱月”的真正精髓所在。
记者:那么,全域旅游对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会有什么样的效应或者发展契机?
陈志冬:有句广告词说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全域旅游整合了张家界最优质的旅游资源,结合各家所长进行统一的推广营销,这其实是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的“众筹”概念的。景区之间互相团结,互相结合、互相帮助,在政府的指导方针下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很容易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张家界大峡谷来说,首先是得到了政府层面的支持,对于一个景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营销推广方面也提高了深度和广度。再次,景区间的资源共享、紧密合作也会使得景区内部的运营管理、人员培训上升到新的高度。
记者:在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张家界大峡谷未来将会如何定位发展?
陈志冬:张家界大峡谷,先是张家界,再才是大峡谷。在全域旅游大环境下景区首先要考虑的,是把游客吸引到张家界来。未来景区仍然会以玻璃桥为IP打造独一无二的极限体验项目,目标消费群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团体。2018年张家界高铁开通,使得那些在全国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以更少的交通成本、更短的时间就可以来到张家界游玩。极限运动的目的在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寻找另外一个自己,走不一样的路,做不一样的事,这恰恰和90后的群体标签是一致的。虽然极限运动在中国起步得较晚,但是放眼全世界范围,还是会有一大票喜欢极限运动的“发烧友”,他们也会因为世界最高蹦极而慕名来到张家界,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海外游客到来,促进张家界国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随着景区其他项目的逐步开放,更多的配套设施也会完善,最终景区会被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国际性大型综合景区。营销方面仍然会以刚才我所提到地“GUIN”原则进行持续地、有深度的贯彻和执行,相信应该还是会有不错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