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浏览 永定花灯是张家界市永定城乡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歌舞,是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永定花灯的特点是演员少(一丑一旦),道具少(两把折扇、一支牧笛、一根马鞭),乐器少(大筒一把、鼓一面、大、小锣各一、钵两对),场地小(一方木桌);唱词源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婉转悠扬,既有江南丝竹婉约之韵,又不失土家峒蛮俚俗之音,“咦儿呀得喂”是每出花灯曲目必用之衬词;表演动作载歌载舞,粗狂中透出土家山寨的泥土芬芳;有广泛的群众性,每盘花灯演出时,围观群众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台上两人表演,台下数十人帮腔。
永定花灯源于何时?起于何地?至今尚无实据可考。但据清朝同治八年(1869)《续修永定县志》卷六《风俗志》载:“岁时初三日后,城乡盛鼓吹,扮鱼龙、狮子、花灯诸戏。而初九曰上久,十三曰上元,十五元宵尤盛”。由此可知,早在清朝同治之前,永定花灯即在张家界市区城乡盛行。
由于永定花灯是由一丑一旦各持一把折扇,按唱词叙述故事情节且歌且舞地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动作温文而雅,极少摸、爬、滚、打的激烈场面,故被人称之为“文花灯”。
传统的永定花灯有一套完整的出演程序,分为启灯、出行灯、上元灯、元宵灯、收灯共五个步骤。
启灯:不论何人以何种名目组建的花灯队,出灯前都要举行启灯仪式。大年初一晨,择一屋前场坪,置一方桌,焚香烧烛,全班人马在师傅率领下净手、净面,先师傅,次鼓师,再次琴师、丑角、旦角……净毕,各持三枚清香,虔诚行拜三跪九叩之礼,礼毕,鼓乐鞭炮齐鸣,然后首演“八大颂”曲目。据庹松侠老师说,此举意在乞求花灯祖师庇佑,演出顺利无忧。
出行灯:正月初一到初三唱出行灯。唱“拜码头”、“大八颂”、“下报条”、“小八颂”、“九连环”等吉庆花灯曲目。俟初四日方可外出串乡走寨演唱。
上元灯:正月初九进城演唱称“上九日”,又谓“玩上元灯”。限唱“小四景”、“红绣鞋”、“十画”、“十杯酒”、“女十绣”、“倒贴”、“打烟馆”、“八仙图”、“卖纱子”、“放风筝”、“卖花”等曲目。初十复串乡登门演唱。
元宵灯:又称“闹元宵”。正月十五日各路花灯齐聚县城大显身手,所唱花灯曲目不限。此日城中大、小店铺、会馆门前俱装饰得辉煌灿烂,各种鱼、虫、鸟、兽、传说、故事之灯高悬门首,形态各异。花灯所到之处,主人一概以礼相迎,敬烟、敬茶、赠送红包、炒米、糍粑,十分慷慨。是夜,全城灯火辉煌,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应,观灯者成百上千,扶老携幼,比肩继踵,风雪无碍,通宵达旦。
收灯:正月十六日,全班花灯演职员齐聚一处,点燃冥钱香烛一起焚烧。丑、旦演员在鞭炮、鼓乐声中,丑先旦随,跃过火堆,名曰“熏烟火”。据李跃胜(李寿)老师说,不如此便遭厄运,或多灾多难,或如痴如癜。然后清唱一盘“十八扯”。演唱内容多由师傅或粗通文墨者即兴编唱吉言颂词,曲调则套用“大八颂”。如“一颂二本三万利,四杯早起,五上前,六作揖,七位堂前老爷尊,八位高高升,九皇恩,十皇恩,万般大吉顺”。然后全班人马会同本村花灯爱好者一同欢宴畅饮,分发“打发钱”及香烟、炒米、糍粑,尽欢而散。
永定花灯的传统表演程式虽不十分严谨,但亦有一定的规范化的身、手、步、扇功法,且都有一个漂亮的名称。如身法有:河鹰展翅、风摆杨柳、嫦娥奔月、美女卧蕉、乳燕戏水、魁星点斗、观音坐莲、降龙伏虎、金鸡独立、蜻蜓点水、骑马推车、描容整妆、怀中抱月等数十种。手法名称有:兰花手、凤头指、柳叶掌、鸳鸯手等。步法有:丁子步、踏步、云步、鸡仔步、齐步、启步、踢腿、攒步等。扇子功有:雪花盖顶、鸳鸯戏水、描龙绣凤、蝴蝶双飞、紫燕穿柳、荷叶映日、玉掌托盘等。
永定花灯唱词内容广泛,曲调丰富多采,现挖掘整理的词曲已近百首,其中最富特色,广为传唱的花灯曲目有:“大八颂”、“牧童放牛”、“放风筝”、“卖花”、“下报条”、“尼姑思春”、“四季相思”、“虞美人得病”、“瓜子红”等。
永定花灯因在永定区城乡流传久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故擅演花灯的艺人甚多,仅老一辈出类拔萃的花灯艺人就有数十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杜从善(时人称为花灯祖师)、刘彩庭、刘思之、覃华堂、覃德之、杨全之、宋金生、彭银洲、万小洲、代达三、庹喜生、李寿(以上艺人均已辞世),健在的有李顺、李玉芳、卢忠和、黄腊、邹石、吴三洋、胡维星(女)、尹德菊(女)、田开桃(女)等。
由于永定花灯是张家界市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继承、发展、推介永定花灯十分重视,每年春节,政府都要拨出专款,委派专人负责组织花灯演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