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
浏览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看期”,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择吉日结婚“。冠礼”与“婚礼”,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成年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
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拦轿”,当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茅宴席”和“赶脚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搬帐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边唱,颇有风味。“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入洞房为止。“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席。“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土家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俗称“回门”。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
3.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死者跳撒尔嗬。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众人齐声答和。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
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等。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确是无可质疑的。
二、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在土家族诞生礼中,还有“抓周”的习俗,即婴儿满周岁时,在桌子上放置书、笔、算盘、纸张等物件,让婴儿自己去抓,土家人认为婴儿最先抓住什么,就预示着这个小孩今后干什么。土家人总是望子成龙的,既希望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希望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土家族的婚礼与成年簪冠礼是一并举行的,实际上表明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一个标志,即走完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断奶”,因此,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有个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通过这种严格礼仪程序的锻炼,从而给土家族青年男女上了人生的第一课。结婚后,新娘要离开父母,告别家乡,要开始独立的人生旅行,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土家族中,男孩结婚后,也往往要与父母分家过日子,“树要分丫,儿要分家”,“树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这对于长期依赖父母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过程。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青年男女将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责任,变得成熟起来。青年男女的责任,从宏观上看是社会责任,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从微观上看是家庭责任,要使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经过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土家族青年男女就会自觉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其次,土家族的成年簪冠礼是用“陪十兄弟”和“陪十姊妹”的方法集体举行的,因此,既可以增强新郎、新娘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教育其他未婚的土家族青年男女。
自尊心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自尊心就要尊重自身的人格、荣誉,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尊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则其它任何评价都起不了作用;有了自尊心,这个人就不会依附于其他人,就会自立自强。自信心也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自卑心理定势,这对于民族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无疑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集体性的簪冠礼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土家族的寿礼,充分体现了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
在土家族的寿礼中,举行得最为隆重的是父母的寿礼,寿礼就是为父母尽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土家族特别重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孝”这一根本上下功夫。“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有从深爱和孝敬出发,才能使父母和颜悦色。如果父母有过,应当谏诤,但要注意态度。土家人认为,父母子女关系是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出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父母尽孝的人,才能对国家尽忠;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他也决不可能对国家尽忠,“求忠臣于孝子门下”。
土家人特别认为,在所有的伦理道德关系中,“以孝为上”,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家庭成员中不论个人的行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否则,就会遭到全家人的唾弃和社会的谴责。在封建社会,土家人将父视为天,将母视为地,“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大”,不管自己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就必须孝顺父母。对父母一要孝敬,二要顺心。对父母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理必从,无理不辩,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病痛常问,有愁劝解,说话谨慎,不伤其心等等。土家人还将孝顺父母的各项行为准则列入族规、家规,凡出现不赡养或虐待父母的逆子恶媳,在家庭中不能解决,就由家族按族规惩处。轻者被人骂为“报应崽”,家族要忠告逆子,限期悔过,或当众向父母赔罪,并请人具保不再犯;重者,按其情节或罚其苦役,或裁其部分财产归父母享用,或受肉体惩罚;特别严重者,如将父母致残和致死者,定要给父母偿命祭坟,偿命的方式通常是“沉水”(即在身上绑上石头,沉入深潭毙命)。这种从严处治不孝之子的族规,甚至连当地政府都予认可,不作干预。应该认为,只要我们剔除土家族孝顺父母这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封建因素,将其进行扬弃,批判地继承,即使在今天看来,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4.土家族的葬礼,充分体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土家人认为,人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土家人既为生祝福,也为死高兴,老人死了是走“顺头路”,是“老龙归山”,所以,土家人用跳撒尔嗬的方式举行“白会”。撒尔嗬悲中有喜,悲喜相交,以喜为主。透过土家跳丧——撒尔嗬,我们完全可以窥见土家人的悲哀与欢乐、颂亡与慰生、肃穆与热闹奇妙结合的心理世界,撒尔嗬充分体现了土家人乐观旷达的生死观。我们从撒尔嗬的唱词看,有唱祖先的,有唱生产生活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谈情说爱的,时而打情骂俏,时而如诉如泣,真可谓人老死亡,天地自然;日吉时良,热闹非凡。从撒尔嗬的动作看,完全沉醉于纯粹的感觉虚幻世界,迷漫着“歇斯底里”的狂热和无拘无束的享乐。其实,综合起来看,撒尔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它曾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迪斯科”。撒尔嗬的悼亡,是生者对亡灵的最后陪伴,生者要高度兴兴地送走亡灵,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是土家族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再现;撒尔嗬既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撒尔嗬还是生者的一种娱乐艺术,土家人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5.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如果我们对土家族的四大礼仪进行扬弃,它就可以对市场经济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伦价值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从社会看,四大礼仪有利于社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在土家族中,社会、家庭、个人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既是这三者的中介,又是核心,上连社会,下连个人。四大礼仪好比润滑剂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社会结构之中。
四大礼仪是一种家庭美德,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夫妻爱情和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四大礼仪中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可以认为,抓住了社会、家庭、个人的三者关系,也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并且通过诸如土家族四大礼仪等润滑剂的作用,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这一礼仪之邦,任何时候都需要处理好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三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基本框架,而四大礼仪则是保持这一框架稳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其次,从个体看,四大礼仪有利于提高人伦价值和增强人们的道德义务以及道德责任感。在今天,“明礼诚信”已成了我国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个人只有“明礼”,才会具有“诚信”,明礼是诚信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仪,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不但无诚信可言,甚至在社会立足都很难。要明礼,就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这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尤如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要升国旗、唱国歌、举行各种形式的礼节一样,在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适当地提倡诸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以此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增强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感,告别不文明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伦价值和道德修养。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外在表现,但是,我们还必须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自觉地克服四大礼仪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和不良因素,以及由于很多繁琐礼节而带来的大操大办和铺张浪费等。土家族人民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长期培育起来的重情尚义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真诚而适度的文明礼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