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浏览今天(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当前各地旅游扶贫工作正在积极探索推进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从多年来的实践中看到,乡村旅游既是推动农村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既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力量。有专家曾指出,旅游扶贫对于我国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被列为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汇总各省区市旅游部门的统计数据,全国12.8万贫困村至少 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计划2015年到2020年,通过旅游带动全国17%贫困人口(约1200万)脱贫。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说,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脱贫,还有精神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成为自觉行动,根本上实现“真脱贫”,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旅游扶贫成效初显
2015年青海省海晏县旅游扶贫以贫困村为重点扶持对象,积极引导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家庭宾馆、农家院乡村度假、旅游扶贫驿站、摄影基地、帐房城、野生动物保护驿站、生态果蔬采摘等旅游扶贫项目,以分红、佣人佣工、直接参与经营等方式,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快新牧区建设步伐,逐步建立“项目带动,市场运作、利益均享、企农互利”的长效扶贫机制。截至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扶贫村达4个,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64户,通过旅游扶贫项目共开设农牧家乐、家庭宾馆、当地土特产及旅游纪念品零售店41家,人均增收1000余元。
海南省琼中县将“琼中绿橙”特色农业品牌与“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有机融合,是琼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打造“农旅融合”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代表。自2014年启动首届琼中绿橙旅游季活动以来,“琼中绿橙”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快速发展,一些融森林探险、养生康体、黎苗文化、红色体验为主题极富特色的旅游线路得以开发,农民群众主动大量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开发中来,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富民增收。
江西赣州市紧扣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路子。迄今,全市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达1532家,并重点打造了富有赣州特色的橙乡百里乡村游、红色摇篮乡村游、客家摇篮乡村游、生态赣州乡村游等精品路线。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赣州旅游业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型业态,截止目前,实现直接就业9230人次,带动间接就业55380人次,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0万。
寨沙侗寨隶属江口县,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腹地,位于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畔,交通便捷,区位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寨依山傍水、古树参天,风雨桥、钟鼓楼、吊脚楼、萨殿等建筑独具特色,居住着78户304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80%,保存着悠久浓郁的传统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火爆,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大量游客慕名到梵净山旅游,借助热点景区吸引力,江口县抢抓国家旅游局定点帮扶的大好机遇,实施在“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乡村做支撑力”的发展战略,于2011年确定充分发挥寨沙侗寨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高起点进行乡村旅游扶贫试点,经过多年努力,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寨沙品牌”,带动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避免盲目“高大上”
旅游扶贫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应该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表面成绩,专家指出,对于部分地方出现的造盆景和大呼隆,以及盲目追求“高大上”等一些倾向,应当注意及时纠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厉新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旅游扶贫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扶贫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是每个农户或家庭收入的增长。推动农户收入增长和推动财政收入增长所要采取的扶贫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只有把这些再深入细致地理清之后,后续制定的每个发展计划,才真正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旅游扶贫重在富民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进入新的攻坚期,以“扶业”为主导的旅游扶贫观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应有的扶贫效应。一方面,在“扶业”观念的影响下,旅游扶贫的决策者们忙着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对身处贫困漩涡中心的贫困人口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旅游扶贫若只重“扶业”,忽视“扶人”,缺乏对贫困人口的人文关怀,还会引发马太效应,加剧贫困地区的贫富分化。因此,要使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扶贫效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们应转变思想观念,要正确处理“扶业”和“扶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旅游扶贫中,既要“扶业”,更要“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