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浏览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10月11日宣告成立,首批专家代表出席大会并进行积极研讨。咨询会上,专家们就中国旅游业改革和“十三五”旅游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旅游+”引发共鸣
在当前经济发展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逆势上扬,呈现旅游消费和投资两旺的良好态势。而作为旅游业向好形势的一个表征,“旅游+”再次成为会议的热点。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旅游+”是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在“旅游+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政府干预也成为“+”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旅游+互联网”的需求,政府则是“旅游+互联网”顺利实施的主导者。“互联网+”和“旅游+”催生了新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政府干预也需要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需要考虑如何重建政府干预的新模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分析,与“1+2=2+1”不同,“旅游+”与“+旅游”两者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前者强调了旅游的主动性,后者表达的是被动性。对于夕阳产业或产业周期面临下行压力的产业而言,“旅游+”有其巨大的价值空间,旅游消费可以给这些产业带去新的消费市场、甚至改变这些产业的“生命周期”;而对于那些旅游发展所依赖的产业而言,则主要是“+旅游”的问题,比如近些年高速交通体系的发展所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旅游的发展有了更广空的空间。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表示,正在谋划的“旅游+”战略,如果能把它理解成是对地方性的尊重,是对全球化的响应,并且能在“+”的过程中始终不离本源、不弃本土、不失本色,它就是“中国旅游”战略的一种实现方式。因为,“旅游+”的根本在于承认“旅游的主体性”,是“以旅游之眼看世界”之后,所发现的新的旅游品质在各个领域的靓丽呈现。比如,“旅游+工业”是在工业领域发现了旅游的靓丽品质,由此生成了“工业旅游”,这“工业旅游”的主体或核心仍在“旅游”。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肖洪根表示,旅游业要顺应新技术潮流,对产品、服务质量做终极追求后而出现的“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将加剧旅游产业间,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而“旅游+互联网”已带来的新业态与产业之间的融合。
“现在很多人很看好旅游,都想投入旅游,一些央企现在对旅游的投入力度很大。”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30多年来,中国旅游改革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纵深性在不断增强、环境在不断变化。对旅游业深化改革发展,专家们高度关注。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表示,现在是中国旅游业大突破、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的成立,适应了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吴必虎认为,站在新的时代制高点,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和十三五旅游规划的主要矛盾、主体诉求和发展语境。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表示,中国旅游业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重构,高校的研究和教学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总体上来讲是要求和重要性都在提升。“在消费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关注中国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大的挑战和机遇,比如,主题公园发展问题、旅游教育问题、消费转型后的供求矛盾、度假房地产发展问题、边缘地区旅游发展问题、多元文化的保护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戴学锋表示,中国经济改革现在进入深水区,国家特别需要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能够撬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如果“十三五”期间,旅游业能作为一个撬动中国经济改革的窗口,那么将会对中国整体的经济改革以及旅游业自身都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例如,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旅游用地已经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厉新建认为,过去30多年的发展,把旅游事业做成了旅游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旅游产业还需要大力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消费、投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更长远的百年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适度回归、积极强调旅游的事业性。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升旅游业社会地位的主要路径。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分析,面对2014年已经达到38亿多人次并日益增加的国内外游客量,我国旅游业在进入大众化、全域化、国际化,顾客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竞争越来越激烈、居民受到游客旅游活动影响越来越多、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亟须认识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认为,推进全国旅游体制的改革,要借助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解决重新划分事权问题,对于解决长期以来的“小马拉大车”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推动考验智慧
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自关注的研究领域,专家们也抛出了诸多带有一定前瞻性的观点。
针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宏观战略,谢彦君表示,更应该立足于“本土精神”,将旅游发展建立在“差异化”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全球化与地方性、现代化与原始化、全局性与局部性、代际与代内、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等种种关系。实施“中国旅游”战略,是在上述种种关系框架中回应旅游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重要举措。
白长虹建议,正在制定的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可以把旅游国际化战略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全面对接国家的相应规划。政府层面需要创建多样的国际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国家旅游形象战略。
魏小安认为,中国现在要有旅游大国的格局,可以多建立几个以自己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例如国际客栈联盟、国际旅游电子商务组织等等。
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昆欣分析,国际旅游业的竞争一般经历旅游资源竞争、旅游营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和创新发展竞争等阶段。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和人才是旅游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何建民建议,针对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事后管理、被动管理转变为事先管理、主动管理;从责任主体模糊、责任链缺失转变为责任主体到位、责任链无缝衔接;既确保基本质量的底线,又树立卓越质量的标杆;构建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责任主体动力的综合性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采取完善行动。
针对具体业态和产品,有学者也提出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建议。以“红色旅游”为例,肖洪根建议,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可以建成“环保型步道”,供沿途居民以及游客开展健步、骑车、乡村户外运动、攀岩等休闲活动。目前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点很多,遍地开花。如果能够连点成线,或许可以做成一个“和谐社区”建设项目。对于出境游购物需求旺盛的现象,保继刚表示,我们可以加快自贸区免税店建设,与其让游客到国外买,不如在国内买。
“这么多年来,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特别是中国的公民旅游,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政府需要重点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只有旅游企业具有国际性竞争力,旅游产业才能做强、才能做大。”张辉说。
台湾东吴大学国际贸易与经营系教授诺木汗认为,旅游的要素不是一个数字的排列,而是一个矩阵,由横轴和竖轴构成。竖轴是怀有不同目的去旅游的人,横轴是食住行游购娱。在这个丰富的空间里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旅游数据统计。由旅游部门牵头,整理出中国旅游的大数据,能给行业提供脚踏实地的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休闲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休闲的概念与娱乐、养生、体育、文化等概念互相渗透,没有明显的边际,旅游要把休闲涵盖进来,扩大其概念范围,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