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浏览每逢婚丧嫁娶或是重大的祭祀活动,传统的土家族人便会由三四个人拿着钹、敲着锣、吹着唢呐进行表演,惟妙惟肖地再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或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及神话传说等。那表演常常会把你带入其设置的意境中去,让人陶醉不已。这便是土家族传统的“三大乐”之一——打挤钹。打挤钹就是打溜子,也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土家语称“打溜子”为“家伙哈”,汉译为“打响器”或“打家伙”,永定城区称作“摸眼”,沅古坪镇称“黑牌子”,四都坪乡称为“白水闹台”,均无鼓指挥。
“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由农耕时期的巫傩祭祀演变而来。
打溜子原始的形式是“三人溜”,即由头钹、二钹和大锣组成,二钹起眼领奏。后来有了“四人溜”,便是在“三人溜”的基础上加一个小锣,由小锣领奏,担当乐队指挥,头、二钹齐奏,大锣填花转接。之后又发展了“五人溜子”,称为“吹打溜子”,它是在“四人溜”的基础上,加入了唢呐吹奏,成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吹打乐。
打溜子的锣钹非常讲究。小锣有弹性,压节奏,锤敲指按,戛然而止,不留余音,音乐清脆短急。头钹声音铿锵,二钹则可模仿各种特殊效果,双钹交错配打,便可模仿大自然的神奇之音。大锣施以轻、重、中、边配合打击,声音圆润清晰,其中以中打、轻打为主。这样一来,雷电风雨、鸟叫虫鸣就会被模仿得惟妙惟肖,大自然的声音也被打溜子的音律神奇地表现了出来。
打溜子属双钹路子,大锣分句法,小锣指挥,双钹演奏旋律、塑造形象。打溜子的音色、音响及节奏变化丰富多彩,形成了土家族独有的打击乐演奏特色。溜子演奏技法以“挤钹”为主要特征。“挤钹”是双钹快速挤奏,演奏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有“挤、敞、闷、砍、敲、擦”等技法,可以轻似簌簌落叶,爆如万马奔腾。 “亮钹”“砍碗”的打法,又创新了“擦钹”、“揉钹”、“滚边”等演奏方法,突出表现了主题,渲染了环境,烘托了气氛。表演者通过对用器速度、力度、节奏、音量的变化,让观众耳目一新,如听天籁。
在表现题材上, 土家溜子多以土家人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理解为主。现存的传统曲牌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的,有刻画动物形象与生活习性的,有表现土家族人生产生活及神话传说等的。打溜子通过绘声、绘形、绘意、绘神、绘景、绘情的艺术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锦鸡出山》,则表现出锦鸡的各种生活场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水……
流传至今,打溜子留下了近百支优秀传统曲目,如《八哥洗澡》、《古树盘根》、《老牛擦痒》、《画眉打架》、《鸡婆下蛋》、《蛤蟆吐泡》、《鸳鸯戏莲》、《阳雀闹春》、《鲤鱼漂滩》、《八仙飘海》、《野鹿含花》以及溜子吹打《安庆》等。
过去只用在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中的打溜子,如今已经搬上了舞台进行专业表演。我市永定区有很多的溜子队,其中以“金氏乐班”最为出名,永定区的溜子队曾多次参加市区、省及全国性的演出。近年来,土家人在挖掘传统曲牌、进行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使打溜子进入了新的阶段。1986年,楚德新创作并与人合作的土家溜子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获全国民间音乐大赛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三等奖。1987年,土家打溜子由省民间歌舞团带出国,到波兰参加国际民间音乐大赛获奖。2000年,楚德新等五人到英国伦敦进行演出。2002年,楚德新创编的溜子吹打乐《土家苗寨闹新春》,参加湘北六地市春节晚会,并上中央电视三台选拔演出。
随着土家打溜子走出国门,关注它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在传统曲目中优选,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创新?能否在器乐组配上添加新的元素,如土家咚咚奎等?在演奏形式上,如何使之更加活泼自由,更有戏剧性、喜剧性,张扬其艺术个性?在传承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