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
浏览
元旦三天假期,旅游成了不少家庭的共同选择。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的当下,不文明行为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不良行为正逐渐减少,文明风气也逐步蔓延开来。近日,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了“2015中国好导游·中国好游客”推选征集活动,一大波先进人物成为一道风景。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但在旅游行业大发展的同时,一是个别游客在境内外出游路上的“任性”,有损“中国游客”的集体形象;二是一些黑心旅行社和导游违规操作,购物侵占游玩时间、不买不准下车、辱骂游客等行为,引来社会强烈谴责。
近年来,在媒体报道中看到的“中国好游客”“中国好导游”越来越多,公众对中国游客和中国导游的形象认知也渐渐产生了改变。比如去年2月,中国医生唐子人在休假期间去美国游玩时,为一病危的美国游客实施心肺复苏,被国内外媒体热赞“中国好游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客与导游的一言一行,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形象,绝不仅是游客和导游自己的事。此次国家旅游局评选出“中国好游客”“中国好导游”,既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也引领了文明旅游风尚。
旅游文明只是社会文明的一个侧面,是各种情境下文明素养的集中体现。培养旅游文明,需要从厚植社会文明土壤开始,不论是不是出门在外,都要让文明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二者,也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旅游文明的推广普及。
比如在西安部分景区,游客只需将旅途中产生的垃圾带出景区,便可兑换一瓶矿泉水。这一做法,无形中提升了游客的环保意识。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曾出现过旅游不文明现象,也拿出了各自应对措施。比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游客在世界上的口碑较差,日本政府用漫画形式出版《日本国民海外旅行礼节指南》,告诉国民在国外不要穿着拖鞋逛街等出游规范,逐渐提升了游客的文明素质。
去年《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已陆续公布了四批不文明行为游客“黑名单”。这些举措,都不失为以制度手段护卫旅游文明之举。但要进一步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除了给不文明行为“差评”之外,还可对文明记录优秀的游客在签证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以示鼓励。
游客和导游,在看风景的同时往往也成了“别人的风景”。多一些“中国好游客”和“中国好导游”,既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明证,更为文明的中国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