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
浏览
邹积艺
自驾车与房车露营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后工业时代经久不衰的时尚,是大众旅游度假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露营报告显示,美国每年有1/5的人参加露营,参与者人均露营5次以上,房车保有量近千万辆,营地近2万个。中国的自驾车与房车露营旅游刚刚起步,房车保有量不足2万辆,真正营业的营地也只有200个左右。露营旅游在国内还处于萌芽期,潜力很大。
业界可以感受到,以往游客在意观景和豪华,而如今在意的是体验和品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自驾车旅游比例、高速公路网络、假期天数等综合条件的变化,人们更愿意去远离污染和喧嚣、产品和服务有特色、不那么拥挤的度假区,更喜欢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自由便捷的旅游、舒适的旅游、回归自然的旅游。
以往景区核心区大规模开发传统的宾馆酒店等项目,不但影响景观和环境,而且“旺季吃不下,淡季闲置多”,造成资源的浪费,重投资下的旅游项目经营压力也大。后来很多旅游景区投入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资金把酒店和很多旅游项目放到景区外,又带来了景区“空心化”;由于设施和产品的空间安排,造成了旅游者停留时间短,当天来了就走,景区留不住游客;以及空间上不均衡,同一区域热景点过热、冷景点过冷等问题。
实际上,作为回归自然的露营旅游产品,作为生态旅游度假产品,自驾车与房车露营旅游可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作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游憩场所,开发露营地可以解决景区的时间、空间安排问题。更进一步讲,露营地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逃离日常”、“回归自然”的需求,是游客完全融于大自然的栖息场地;露营地融入风景而又不破坏景观,从这个角度看,露营地是升级的原生态旅游;露营地开发有利于优化景区“时间-空间-产品”规划与开发,不但可以丰富景区内涵,还可以成为景区容量的天然调节器。于是,在中国旅游产业升级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露营旅游呼之欲出。
目前国家支持自驾车与房车露营旅游产业发展的意愿很明确,企业也跃跃欲试,游客也很好奇。从201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好几个涉及促进自驾车与房车露营旅游的“意见”,印发了房车上路的“通知”,出台了《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鼓励产业的发展。企业方面响应号召积极上项目、造房车、开营地。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还沉溺于土地财政,由于土地太贵,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愿意卖房车、卖装备、做工程——哪怕市场很小也愿意——不愿意干营地,因为土地贵,干营地难以挣钱;反过来,营地太少,房车上路难,又制约了房车和装备保有量。加之部分地方粗放式开发,将营地仅仅做成房车概念的主题酒店,这给自驾旅游者造成这样的印象,营地仅仅是一个住宿设施而已,没啥好玩的(吸引力不足),如此,反过来又影响了营地吸引游客。这种倾向很危险,甚至可能影响国家把营地土地定性为商业性“旅馆”用地。
以上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循环,似乎是一个“悖论”,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着产业的发展,还很可能把露营旅游产业带入歧途。那么,如何促进自驾车与房车露营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需要国家层面的营地布局规划和分区引导。从产业资源配置上看,这可以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对景区来讲,可实现景区“时间-空间-产品”规划和开发的优化,形成既绿色环保,又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
第二,政策扶持必不可少。营地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建议国家对于营地的支持基金和投资引导资金应更有针对性,审批发放更便捷;对于营地用地,只要方案不硬化地面、没有大面积固定建筑物,供地应该充分考虑其公共性质,政策应更宽松,比如营地公共用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林地可以作为营地用地,集体土地可以使用权入股或联营,等等;影响营地经营的配套政策应该更完善,比如,消防验收标准、特种经营审批许可等,应该进一步明确并且更科学合理。另外,拖挂房车挂牌、房车上路政策等,应该加大推动落地。
第三,应该进一步培养露营旅游消费习惯。消费习惯的塑造和一定的市场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吸引。国外有“童子军”等组织,教育青少年做合格的公民;美国很多小学把露营与野外生存训练纳入教育课程,平时亲近自然,战时保存生命;德国很多幼儿园把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户外和田园而不是关在教室……笔者认为,我们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把露营旅游纳入教育体系、青少年研学旅游体系,营造浓厚的生态露营文化。
第四,企业应进一步加大产品和业态创新,打造露营品牌。露营地“轻资产、重概念、搭平台、聚粉丝、带产业”的理念开始受到业界关注。关于“轻资产”,笔者认为不是片面求“轻”,其核心应该是追求“与投入相匹配的回报”,对于目前的营地产业来讲,更重要的是解决从0到1的问题,应强调打造品牌、样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营地企业发展初期过于强调品牌输出管理和特许经营将是不可持续的。“重概念”的核心应该是“通过业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笔者认为,营地开发体验式住宿、慢悠化交通、全感官餐饮、户外健康运动、亲子活动、乡土风格创意、航空元素融入都是今后的方向。“搭平台”的核心应该是“整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聚粉丝”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和塑造消费习惯”。“带产业”的核心应该是“整合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