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
浏览
近日数组关乎中国人境外旅游的数据出炉,给一些还在忙于应付层出不穷“天价宰客”事件的国内景区敲响了一记警钟。这些景区在思考如何才能保住自己“XA级景区”的牌子不被摘掉之余,更该想想如何才能留住国人的心。
据参考消息网日前报道称,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游客海外游的花费达190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0亿美元。而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显示,自从2012年以来,中国大陆已经超过美国和德国等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也显示,中国大陆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游人次预计将实现16%的增长,首次突破1.2亿。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中国有全球最强的商品制造能力,中国的星级风景区数不胜数,可中国人为什么非要远渡重洋,跑到欧洲去看风景,跑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去潜水,跑到日本去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跑到韩国去买化妆品?中国人乐于把钱撒到国外,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吗?倒不见得,但必然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
什么是好的消费体验?笔者认为,简单来说,都是花钱,让人花得放心,花得舒心,花得满意了,那就叫好的体验,而这种好的体验恰恰是不少国内景区所最为欠缺的。“天价大虾”“天价扇贝”“买不够一万元弄死你”,关于在国内景区遭遇恶劣消费体验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这里无须赘述,不妨用一些国外的正面案例来做个对比分析。
以中国游客增长数量最快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且距离中国并不算遥远的泰国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预计有超过500万中国人赴泰国旅游,其中有超过40%的中国游客为第二次及以上重复旅游的“回头客”。近日笔者便借休假之机到泰国清迈及与之邻近的拜县旅行,刚好可谈一下亲身感受。
这并非笔者初次踏足清迈,但此次所到之处除了中国游客的数量明显增多外,其他观感与此前并无二致。最大的感受是,虽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常常把清迈的街市和景区挤得人满为患,可当地人那平和、淳朴和真诚的态度却未见折扣。无论当地的商户或是路人,只要打个照面,对方总会点头微笑,说上一句“萨瓦迪卡(你好)”。而清迈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宰客事件却极少听说,旅馆、餐食、交通、购物,以及租用汽车、摩托车等费用亦未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而水涨船高。而且凡事好商量,比如订好的旅馆,如果入住后觉得不满意,即使交了钱也可以退掉;租辆摩托车,如果不想抵押护照,押上几百元人民币人家也让你开走。任你各地来客熙熙攘攘,本地人生活依旧云淡风轻,拜佛的拜佛,做生意的做生意,吃吃玩玩的吃吃玩玩,不同的只是人多了一些,街上热闹了一些,仅此而已。
在这样消费环境之下,游客和本地商家之间仿佛达成了一种默契,你信任我,我便定不负你;你让我开开心心赚钱,我包你痛痛快快游玩,一切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有40%之多的人愿意做回头客也就不难理解。虽然这里或许也会有人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自我,被袭来的赚钱机会冲昏了头脑,但能看见的大多数人仍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守住自己内心的底线。这正是国内不少景区的短板,亦是最为游客深恶痛绝之所在。
一些国内景区,以及部分依附于这些景区谋生的商家显然未能认清当前的消费形势。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国人眼界不够开阔,选择不够多,同时监管不到位,所以对强制消费只能逆来顺受的阶段,不惜杀鸡取卵,做一锤子买卖,宰一个是一个。然而如今旅游环境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向中国游客伸出橄榄枝,或降低签证门槛,或干脆免签,用更低的消费和更好的服务吸引中国游客。游客更不是傻瓜,他们能轻易分辨出谁把自己当成共同进退的朋友,而谁只是把自己当成会走路的提款机,吃过一次亏后便选择用脚投票,带着消费能力去了别处。
往小处说,中国游客扎堆出境释放购买力会造成中国国内财富一定程度上的外流;往大处说,旅游景区往往代表着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体现,绝不能成为一部分人的敛财工具。如今各处都在讲可持续发展,很显然靠坐地起价、强买强卖是持续不下去的。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想让景区摆脱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就不能平时“大撒把”式的放任自流,出了负面消息再集中整治,哪头起来按哪头。而应当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商家的诚信机制,用征信的手段来约束商家,将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钻空子规避监管的商家坚决清除出景区,同时把景区的整体诚信情况与领导部门绩效挂钩,出了问题直接向部门负责人问责。
而对于景区中的经营者,既然享受了祖国河山带来的天然红利,便有义务维护它、爱护它,少一些急功近利和杀鸡取卵,多一些为后世着想的百年大计。都是赚钱,与其想些歪门邪道做一锤子买卖,不如多动脑筋开发些真正能留住游客的商业项目,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心甘情愿把钱花在这里。愿意出门旅行的都不怕花钱,怕的是花钱买气受。这本来应该是个常识性的事情,怎么就是有人想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