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
浏览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光临浯溪摩崖石刻景区。今天大家要参观的浯溪风景名胜区位干祁阳湘江大桥南端,面积只有16公顷,却保留了自唐以来历代名人诗词书画摩崖石刻505方,既是书法石刻宝库,又是文学艺术殿堂,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为绝佳的旅游胜地,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篆文光
浯溪的历史跟碑林密不可分。现在所见到的这块大的篆刻石碑是清代湖南巡抚吴大徵所撰写的《台铭》,可作为碑林的前言。他在此铭中介绍了浯溪山水的特点、历史沿革及重要历史价值。铭文最后写道:“园林之美,家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结论作得多么好啊,到如今都不能不说它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这在当时对作为封建社会的封疆大吏的作者来说,有这般思想境界实属难得,后面接着说:“大贤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处,思其文辞。次山私之,谁曰不宜?”次山是唐代诗人元结(字次山),他把这里当私有,谁说不适宜?而作者前面又说“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的,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得从浯溪的历史渊源说起。
浯溪,原本无名小溪,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舟过祁阳,见这里怪石林立,悬崖峭壁,景色异常优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后又弃官不做,来这里隐居,并自创“浯、痦、峿”三字,命溪曰“浯溪”,山曰“台”,建亭曰“痦亭”,合称“三吾”。祁阳县城原名“三吾镇”也得名于此。我们知道“吾”在古代是代名词,“吾者我也”,表面看来,元结这人太自私了,把这里的溪、亭、台都说成是他私有的,其实不然。一是因为他!‘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只是为了表示他对这里的至爱和情有独钟;二是古人说得好:“人皆得而吾之”,即人人都可说吾,谁说吾就代表谁,当年元结说“吾”是他的,今天我们说“吾”不就是我们的吗?况且浯溪这里是因为元结请大书法家、颜体字的创始人颜真卿把他所作的《大唐中兴颂》大字正书,刻在浯溪的崖壁后,历代名人才慕名纷至沓来,留题刻石,才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浯溪碑林。可说正因为当年“元结的私之”,才留下了今天这个“天下公之”的“山川之胜”。现在就请大家按照“三吾”的顺序先去看看浯溪,纵情游览这里独特的风光,细心领略前贤的诗情画意吧!
浯溪漱玉
这条小溪就是浯溪,可别小看了它,当年元结正是因为爱其“凝流绿可染,积翠浮堪撷”才来这里隐居。后人有诗云:“一湾流水玉飞声”,好一个“玉飞声”!大家看,这曲折蜿蜒的溪水,清澈见底,淙淙不绝,穿过石涧,浪花飞溅,阳光—照,粼光万点,加上两岸争艳的鲜花,染红了溪水,落花无情,流水有意,香入心脾。这溪光、溪色、溪声多么令人陶醉啊,难怪元结当年叫它“浯溪”,这一胜景就叫“浯溪漱玉”。看看明代曹耒旬赞美浯溪的诗句“水抱青山路,渠通沧海家,龙宫开玉闸,泄出碎琼琚”,也就不为怪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也说:“闻道浯溪水亦香。”
香桥渡香
流水待渡必有桥,只是浯溪上的桥比别地的桥更古朴、更典雅。溪上的古石桥叫“渡香桥”,这是因为古人说“两崖细蕊浓花,游人裙履俱染余香矣!”因游人从桥上走过,带来了两岸花香故而得名。宋代诗人臧辛伯的诗:“却想老仙明月夜,渡香桥上听溪声。”充分表达了对元结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说明渡香桥宋代以前就已存在。
溪口垂钓
溪口有一方巨石曰钓鱼石,当年,元结经常在此垂钓,这有他本人的《欸乃曲》为证:“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巅堪自逸,谁人相伴作渔翁”。
双龙戏珠
在浯溪与湘江汇合处有块直径3米多的圆形巨石叫龙珠石。每当洪汛季节,溪水冲人江中,碰着圆石,很自然地分成两股水,围绕着石头猛烈旋转,看起来好像石头在滚,两股水就像两条龙一样围绕圆石头转,故名双龙戏珠,确是很难得一见的奇观。
痦亭六厌
溪口石峰上的亭子叫痦亭,就是“三吾”当中的“亭”了。这一胜景叫“痦亭六厌”,缘于元结《痦亭铭》中“目所厌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寒日,方暑厌者清风”。他把一年四季在亭上耳、目不同的感受全写出来了。这“远山、清川、水声、松吹、寒日、清风”不正是“六厌”吗?实则“厌,不厌也,厌,犹爱也。”即“六爱”的意思。他还说“瀛洲言无,由此可信”。真把这里说得比海上的仙山琼阁还要美了。浯溪尽管不如黄山那么俊美,也不如桂林山水那么富丽,但它小巧玲珑,宛若天成,是那么宁静、秀美。
钟鼎古篆
痦亭下面这两块中间断开的篆刻石碑是浯溪最古老的两块碑。公元767年元结请当时的两位著名书法家季康、袁滋分别用“玉箸”、“钟鼎”两种古篆体书写的《浯溪铭》、《痦亭铭》。钟鼎文又叫金文,是我国的古老文字,袁滋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当朝宰相,这块碑的历史地位便非同一般。宋代黄庭坚曾评价说:“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碑文,此独有之,可贵也。”现在这两块石碑都被列为国家一级石刻,视为国宝,它的整体形象像只大石龟,令人不得不为元结的巧妙安排拍案叫绝了,它的寓意正是希望碑刻能同石龟一样“龟寿延年”,万古长存。
摩崖三绝
龉台崖壁上这块9平方多米的巨大石碑就是我们浯溪最著名的“文、字、石”皆奇的“摩崖三绝”碑,即元结撰文、颜真卿大字正书的《大唐中兴颂》碑,共21行332字,字大直径15厘米,直行,自左至右书写。因文绝、字绝、石绝,世称“摩崖三绝”。如果从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数之多、文章之奇、书艺之妙及现状保存之完好等方面综合比较的话,堪称我国现存“三绝碑”之冠。
说它“文绝”,元结是以“安史之乱”这段历史作为借鉴,明颂肃宗中兴,实讥玄宗中衰,即“以史为鉴,明颂实讥”,历代都可借鉴。
“字绝”是说它乃颜体真迹,又是颜真卿63岁高龄时所作,称得上是颜体老年成熟期的作品,也是他生平之得意佳作。因此,这流动而又刚健的运笔,秀丽而又圆润的点画,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坚实的结构,形成了一种质朴雄强的气势,有如一曲刚劲有力的正气之歌,显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刚而有礼”的风度,真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而又感慨万千。”难怪清代叶观国如是评价“鲁公遗墨此第一,评者自审非谬欺。”日本一位朋友也来信说:“浯溪风景是最好的,特别是看了颜真卿的碑,就是到了死,也不会忘记。”
说“石绝”,可用元结在颂文末尾几句话来概括:“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的确,浯溪的石崖成层成块,又高又大,磨平刻碑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块碑的历史地位可用碑前原有的一副古楹联来概括:“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如此三绝碑,自唐以后,历代名人无不为之倾倒,至今留下了宋代黄庭坚、清代何绍基的真迹墨宝,另有米芾、秦少游、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解缙、董其昌、袁枚等历代名人的题刻,更有意思的是元结还在这里留下了一面神奇的石镜。
镜石含晖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作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作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块石镜乌黑而光滑,抹上水后能照人影。相传当年它还能照出宫内“孽臣奸骄,为昏为妖”的丑态。皇帝得知后,把石镜要到了皇宫,却也奇怪,“抬进皇宫,顿失其景,返还浯溪,光彩如
故!”这原因是浯溪石镜一定要抹浯溪水,方显其景;另外元结当年安放石镜的本意即要它作一面“史镜”,与旁边的《大庸中兴颂》相互借鉴、对照,给后人特别是历代的统治者以启示。明代大才子解缙一句诗就道破石镜的深刻含义:“照见千秋事去来”。后人又说石镜不但能照人面,还能照人心,原来古人来此读“中兴碑”后,就面对石镜,理衣冠,清容貌,查肝胆,作自我反省,历代文人骚客都如此。清代大才子袁枚两次来浯溪留下了《镜石》诗:“五十年前临汝郎,白头再照心悲伤。恰有一句向镜诉,照侬肝胆还如故”就足以为证。因为石镜这么神奇,古代老百姓又称之为“照妖镜”,有了“照妖镜,还要有“镇妖符”,大家抬头一看便知。
央符镇妖
镜石顶高崖上,这个直径达2.7米的符号读“guai”,本是《周易》中第四十三卦的卦符,因其可以正压邪,故名镇妖符,又名“柳押符”。相传宋熙宁七年,尚书都官员外郎武陵柳应辰在此泊舟过夜,遇妖怪作孽,他道法高超,急以朱笔在妖怪手掌上一笔画成此符,顿时雷鸣闪电,风雨大作,妖怪不见了。天亮后,只见“央”显现在浯溪的石崖上,至今笔画中间还可见暗红色,人们说是当年妖怪的血迹,而实际上是矿物质氧化后的暗红色,古代人不懂这些,就编了个神奇的故事。这里从此妖魔绝迹,游人览胜平安无事。“央”符就成了平安符。
吕仙寿屏
“镇妖符”旁东崖上这个高1.5米,宽0.7米的奇特的字到底是什么字呢?相传为八仙之吕洞宾所书写的“寿屏”,故叫“吕仙寿屏”。它奇特的地方还因为它包含了“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永世公侯”、“福禄寿”十八个字及太极八卦图形等,字形奇特,寓意深刻,也非常吉祥,可说是浯溪送给各位最美好的祝福,游人到此无不摄影留念。
石韵金音
这块长1.5米,宽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只要用鹅卵石轻轻地敲,任何部位都能发出金属般悦耳的不同响声,故名“石韵金音”。相传当年元结常在此自吟《清廉美曲》而引来百鸟和鸣,松涛和韵,浪声拍板,连韩湘子也来为他吹笛伴奏,这是因为元结的歌词太美了。其大意是元结针对一位所谓“识时务”的人劝他做人做官的“曲圆奸媚”的道理时,提出了自己为人处世“忠直方正”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浯溪人文精神的精华。
窳尊夜月
峿台是浯溪的最高点,虽只有104.5米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年元结在这里“登临长望,无远不尽,谁厌朝市,羁牵局促。借君此台,壹纵心目”。的确,在这里登高远眺,晴天可观日出,晴夜可赏皓月,举杯可以对饮,临风更可放歌,确实是畅舒胸臆的好地方。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称为“窳尊夜月”。相传当年元结凿出的这窳尊装酒,每逢月夜即邀颜真卿等好友围坐窳尊畅饮、赋诗、赏月.可惜酒不够喝,每次都不欢而散。后来浯溪山神得知,引湘江水人窳尊化为琼浆。从此,窳尊“无底不愁空”,元结与友人可夜夜畅饮尽欢了。后为祁山酒妖知道了便前来盗宝,吕洞宾举剑劈妖。如今峿台上还留下当年妖怪的脚印、手印、臂部印、睾丸印及吕仙剑划的痕迹,都非常清晰逼真。千百年来,能留下如此美丽动人的传说,主要是因为元结“忠直方正”,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