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
浏览 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家族文化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家族文化的革新
新中国的建立为土家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土家族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发展和弘扬;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土家族地区不断得到传播和发展,土家族文化更富生机和活力。
(一)新中国的建立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土家人民的翻身解放,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以及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政策的实施,使土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它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第一,土家族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土家族的文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土家族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吸收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从而创造出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土家族文化中原有的要素得到继承和发展。如民间歌谣戏曲、民间故事、文人诗歌等,在承袭原有的风格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文化成分。如除了传统戏剧外,还出现了《王科长祝寿》、《张二嫂做中》等现代剧,民间故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故事。(2)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要素。如以前的旧体诗为新诗所取代,小说和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则是土家文学从前没有的内容,并逐渐在当代土家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土家族文人文化发展迅速。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土家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学校教育在土家地区迅速兴起,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土家人受教育者增加,人们知识水平逐渐提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有力地促进了文人文化发展。如以前的土家族文人文化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上,而这一时期,除诗歌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影文学、雕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文学中还产生了土家作家群,这些都标志着土家族文人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土家族文化具有时代特征。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过去旧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繁荣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的土家族文化深刻体现了时代的内容,无论是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还是戏曲;不管是民间文化,还是文人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制度,讴歌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的成就,提倡新型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体现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变化。
(二)土家族当代文化
1.土家族诗人和画家
建国以后,土家族诗坛上出现了江承栋、黄永玉、肖国松、田禾、向玖云、胡文红、田岚、刘善福、喻再华等人。众多的土家族诗人创作了大量讴歌时代的作品。
汪承栋,1930年生,湖南永顺县人。汪承栋创作了大量诗歌,在当代中国诗坛有较大影响。汪承栋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阶段。1978年以前,他的诗歌以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为主,作品朴实真挚、清新自然、亲切动人,多描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就和社会变化,讴歌民族团结;自1978年5月发表《十月诗一束》起,汪承栋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更为广泛,并且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感情浓厚、意境独特,标志着其诗歌更加成熟,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黄永玉,1924年生,湖南凤凰人,年幼浪迹江南各地,受过不完全的中学教育,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名的诗人。20世纪40年代创作过一些插图诗,70年代又创作了《老婆呀,不要哭》、《-个人在院中散步》等诗歌。“文化大革命”后,黄永玉先后创作出版了《曾经有个那种时候》、《我心中的歌》两部诗集。1981年出版的<曾经有个那种时候》辑录作者诗歌28首,描绘了“文化大革命”中各个阶层人的表现,讴歌了敢于斗争的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内容丰富、寓意深长,先后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除上述两人的作品之外,湖北长阳肖国松的《格桑花》、湖北恩施田禾的《清江风情》、《鄂西风情录》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家族画家以黄永玉、苏高宇为代表。作为画家的黄永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先以木刻画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苗女》、《阿诗玛》等,后精于画,代表作有《湘西写生》、《子非鱼》等,2008年获国际奥委会授予的“奥林匹克艺术家”称号。
苏高宇,1966年生,湖南吉首人。擅画梅、兰、竹、菊、荷,工于古体诗词与书法,画作有白石之风,散文有从文之韵,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被全国画廊联盟评选为中国当代最有潜力的画家之一(位列33位)。现为中国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副主编。
2.土家族作家群
这一时期,众多土家族文学工作者辛勤耕耘,大胆探索,创作了一大批各具风格的作品,形成了以孙健忠、李传锋、叶梅、杨盛龙、蔡测海、彭学明为代表的土家族小说作家或散文家群,他们在当今少数民族乃至全国的小说或散文创作中具有较大影响。
孙健忠,1938年生,湖南吉首市人,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当今土家族小说创作中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孙健忠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先后创作了《乡愁》、《甜甜的刺霉》等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主题更加鲜明,由以前注重人物命运的描写发展至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直面剖析。长篇小说《醉乡》从土家族精神文化改造更新的角度,描述了土家族地区经济改革的进展情况及其对土家族的影响,题材新颖,内涵丰富,立意深刻,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孙健忠的作品,均以湘西为描述的对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相当高度。
李传锋,1947年生,湖北鹤峰人,现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大型通俗文学刊物《今古传奇》主编。先后发表了3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最后一只白虎》。李传锋的小说内容丰富,色彩鲜明,作品具有浓郁的土家生活气息。
叶梅,女,1953年生,恩施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迄今为止共创作小说、报告文学及影视剧本等文学作品近300余万字,不少作品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其中《半边户娘子》、《花灯,象她那双眼睛》等分别被一些权威性合集和《新华文摘》收录转载,一些作品被译介国外。
杨盛龙,男,1953年5月生,湘西龙山县人。现为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1997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以散文创作见长。著有散文集<山乡小桥》、《出山集》等。
蔡测海,1954年生,湖南龙山人,专业作家,是当代优秀青年作家。《远处的伐木声》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麝香》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被多家刊物选载并译介国外。
彭学明,男,1964年11月生,湖南保靖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以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湘西女人》等30余篇,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被《新华文摘》等多家刊物转载,散文《鼓舞》、《白河》等入选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和大中专院校教材,并译介国外。散文集<我的湘西》获中国第十一届图书奖,散文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获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鉴于其个人文学成就,湖南省于1994年授予其青年文学奖,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授予其特别成就奖。
除此之外,这时期的土家小说、散文创作中,还有不少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如重庆黔江的陈川、湖南张家界的胡柯、重庆秀山的孙军,以及张心平、田岚、田永红、田开林等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如《那里,在远方》、《独猴》等有一定影响。
3.土家族的曲艺和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土家文化工作者在整理传统戏曲作品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大量的新戏曲作品,从而使得这一时期土家戏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连年的战乱使土家人民不聊生,土家地区的许多民间艺人,为了生存纷纷放弃曲艺而为生活奔波,众多具有土家特色的曲艺面临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鼓励与倡导下,土家族地区的曲艺文化又得以复兴,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花鼓词(三棒鼓)《打龙山》是一曲颂扬红军及贺龙同志的颂词。作品系田紫云于1936年冬草创,后在不断听取群众意见进行修改的基础上趋于完善。该作者以贺龙开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线索,以贺龙包围龙山县城为重点,歌颂了贺龙的革命胆略和杰出的军事才能,颂扬了红军勇敢斗争的精神,在今龙山、来凤、宣恩广为流传。
长阳南曲《白虎创》,由长阳县刘明春、龚发达作词,陈洪谱曲,该曲目以清同治年间土家农民田士珺起义为题材,详细地叙述了田士珺大闹双狮镇、聚众起义、奔守长阳武落钟离山的战斗过程。作品借鉴古代小说的一些表现手法,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利川小曲《书记淮青松磅》,由利川潘顺福与他人合作而成。作品通过对县委书记杨志刚三次到青松磅蹲点,率领群众自力更生、大办农业的叙述,讴歌了革命干部的带头创业精神。20世纪70年代前期,此曲目在利川城乡广泛传唱,1973年获地区奖后赴省、京城演出,反响较大,利川小曲地位由此奠定。
戏剧的继承和发展。建国后,土家族戏剧经过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努力,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一方面,戏剧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面临失传的土家戏剧得以恢复。这一时期,经过党和政府的工作,许多流散的艺人得以重新聚集,各类戏剧学院的创立,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戏剧工作者。另一方面,传统戏剧得以整理和改编,新的现代戏剧不断涌现。《程婴救孤》、《破窑记》、《李慧娘》等传统剧目得到重新整理并在土家地区表演。《雪满土王宫》、《罗大将军》、《春哥与锦鸡》等新编的戏剧也在土家地区演出并受到好评。《唐科长祝寿》、《张二嫂做中》、《迎客》、《洞房花烛夜》、《乌江恋》、《花姑娘和青蛙》、《特别口令》、《狗肉宴》、《黄婆做媒>等现代剧也破土生长。
4.土家族新民间文学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挥民间文学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民间文学的发展,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土家民间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民间文学发展步人了一个新时期。
第一,民间文学的传承形式和创作方法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土家民间文学以口授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整理发掘工作,1958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南民族学院和武汉大学部分师生赴湘鄂西土家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先后搜集民间文学资料10多万件,编写出40万字的《土家族文学艺术史》,出版了《土家族歌谣选》、《土家族故事选》、《哭嫁歌》。这些资料的编辑出版,使土家族民间文学步入到以文字流传为主、文字流传和口授相传相结合的阶段,为其在更广泛范围内传播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土家族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民间文学工作者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能够口头创作,而且能够执笔写作,不仅能够在歌台上演唱民歌和口述民间故事,而且能够在报刊上发表这些作品。这种口头创作与书面创作相结合的新创作方法的出现,打破了过去那种口头创作的单一方式,大大促进了土家民间文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二,土家族民歌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土家族民歌不仅在创作方法、传承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从题材、风格到内容都得到发展,出现了全新的气象。一方面,新歌手大量涌现,创作的歌谣众多。这时期影响较大的歌手有宋老姐姐、田茂忠、田诗学等。宋老姐姐,本名向二妹,新中国成立前,丈夫死后,她穷困潦倒,居住了多年岩洞,新中国成立后,她重新得到了社会的关心,心情十分激动,热情讴歌党的恩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她唱的山歌语言朴实,形式自由,数量众多。田茂忠,1924年生,湖南保靖县人,自幼受到山歌熏陶,11岁即掌握了山歌韵脚及唱腔。为提高技艺,曾多次拜访湖南、四川等地的著名歌谣师傅,其编唱当代歌谣达15万多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也有1000多首。他的歌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形式多样,既继承了土家歌谣的优良传统,又有个人独创发展,对弘扬土家歌谣有重大贡献。田诗学,1936年生,湖北来凤人,农民诗人,能唱多种土家山歌,擅长五句子歌,在报刊上发表歌谣达1300多首。另一方面,土家歌谣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讴歌党的政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成为这一时期土家歌谣的主要内容。歌颂党的歌谣如:“天热才知风凉快,雪天想起炭火来,春来方觉阳光暖,翻身倍觉党亲爱。”歌颂民族政策的歌谣如:“南山金竹根连根,土家和党心连心,党的民族政策好,土家感谢党恩情。”反映生产建设的歌谣如:“春季里来气象新,夫妻双双忙春耕,劳动上面看本领,争当模范上北京。”“桑木扁担五尺长,挑起谷子走得忙,一头挑的工业化,一头挑的爱国粮。”
第三,新故事大量出现并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民间故事也以崭新姿态出现,这时的故事题材扩大,反映农村变化和改革的故事占较大比重。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可读性,注意对人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大量运用夸张等文学手法,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改革开放后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族人们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土家族地区社会局势稳定,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土家族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要抓住这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土家族文化的创新,就必须要求弘扬土家族的文化精华,剔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糟粕,实现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
第一,弘扬土家族的文化精神。土家族文化的精华主要表现在:(1)爱国主义精神。土家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他们虽处祖国内陆山区,但十分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每当外敌入侵时,他们便会组织起来,英勇杀敌,保卫家园。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土家人奉朝廷征调,踊跃赴东南抗倭,为肃清倭患作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以降,土家人与国家共命运,同外国侵略者作殊死斗争。爱国保家成为土家人的传统和重要的文化精神。土家人的众多诗文作品和传说故事都讴歌爱国人物,以爱国者作为教育后代的榜样。在当代社会中,应当将这种价值观念不断传承。(2)吃苦耐劳的精神。土家人生活在山区,长期的山间劳作,磨砺了这样优秀的品格,这样的品格使他们能够不畏岁月的艰苦和环境的险恶,保持一种对生活的乐观,以此求得生存与发展。(3)勇敢顽强的品质。在长期的捕兽野猎生活中,土家人形成了勇敢、顽强的品质,这种民族品性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在明代的抗倭战争中,土家人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令倭人闻风丧胆。史载,土家族“强悍劲勇”,土家兵“天下莫强焉。”(4)诚恳朴实、热情善良的性格。土家人待人真诚,人际交往中讲求信用,许人一诺,千金不移。历代史书都认为土家人“朴实憨厚”,如同治《永顺县志》载:“土民畏官,柔弱、朴拙淳厚”。长期从事农耕也使土家人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踏实地是最为可靠的行为,任何夸夸其谈都无济于生产与生活。因此,可以认为农耕生活塑造了他们朴实、务实的民族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生活简朴,衣着朴素,不浮虚,求真务实,重朴实,戒奢华,民风淳朴。“民风淳厚,不尚奢华”,“入山愈深,其淳愈浓。”土家人待人热情,与人为善。若是外人来访,都会以贵客之礼相待遇,“日日聚财不得富,天天待客不得穷”是土家族待人接物所信奉的生活规范。(5)善于学习。土家族虽然居住在闭塞的山区,但思想并不保守,他们乐于学习外来文化。例如对于汉族文化,土家人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纳。土司时期,各地土家族土司因认识到了汉族文化对于土家族进步、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辍寒暑”地学习汉文化,他们既主动到汉族地区学习汉文化,又请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本区域传播汉文化,广泛地吸纳汉族的生产方式,学习汉民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从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容,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这些优秀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继承与弘扬,这既可提高土家族自身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具有全新的文化风貌,又可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使之更具活力与生机。
第二,剔除土家族文化的糟粕。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落后因素,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剔除这些落后因素。(1)迷信思想。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信巫崇鬼”习俗较厚,人们认为“低头三尺有神灵”,“信巫不信医”,种地、造房等日常生活都习惯问仙求神。这种思想不利于科学技术在土家族地区推广,应当加以剔除。(2)重农轻商。作为一个农耕民族,由于长期相对封闭的农耕生活,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土家人形成了重农轻商的思想。许多人对商业不予重视,认为,“七十二行,务农最强”;“坐商行商,不如开垦”;“生意买卖门前花,锄头落地养全家”,这种观念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3)安于现状,进取不足。土家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过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容易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形成一种自我满足心理,从而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这种思想与提倡竞争进取的时代精神相悖。(4)安土重迁思想。土家族传统的多元复合式经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它使得土家人不依靠外界也能够独立生活,安土重迁心理由此产生。加之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民族隔离政策,使土家人同外界联系较少,其安土重迁心理得到强化,许多人将自己生活区域“视为乐土,不忍徙之他地”。清代土家族的竹枝词描绘了这种心态:“风无淫靡政无苛,鸡犬桑麻尽太和,问是桃源君信否,出山人少进山多。”“劝郎切莫上川西,劝郎切莫下竹溪,川西虽好风波险,竹溪虽好有别离。”至今在土家地区还有“好刀要用钢,好儿不离乡”的说法。
需要指出的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是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要彻底改变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同时,土家族文化中一些消极成分往往与该民族的信仰、崇拜等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信仰崇拜及重大民俗事象在该民族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不恰当地对其变更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因此,民族文化的改造活动需要稳妥地进行,切忌简单粗暴,此外,有些民俗文化中既包含有积极成分,又包含有消极因素,改造这些文化,需要具体分析,灵活对待,不能全盘否定。
第三,发挥土家族优秀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宣传土家族的文化成就和优良传统,全面振奋民族精神。土家族人民要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目前,一些地方干部群众面对恶劣的环境,落后的基础,畏难情绪较大,对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振奋民族精神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土家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使土家族干部群众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宣传历史上土家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介绍土家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故事,使土家人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其次,充分发挥土家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土家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如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这样价值观念体现在不同民俗文化中,如土家族摆手活动中,有这样的歌词:“邪神野鬼扫出去,偷鸡摸狗扫出去,历代祖先请进来,安分守己请进来,勤劳苦做请进来,一切善良的统统请进来。”这些唱词实际上是使善者自豪,恶者自愧,具有教化功能。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积极进步思想,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利用民族文化,特别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使土家族人民树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全面促进土家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利用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土家族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土家族长期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和科学知识,如土家族谚语说:“云朝东,亮彤彤;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要翻船;云往北,落不彻。”“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宁种秋苕,莫种秋荞”。这些谚语实际上有传播天文、气象、农业生产知识的功能。这些知识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土家族文化的一些形式来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如通过戏曲、三棒鼓、渔鼓、山歌等介绍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推广生产技术,介绍脱贫致富经验,促进土家族地区经济建设。另外,利用土家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日常文化生活。土家族传统文化中,如爬杆、抵杠、对歌等节目,是土家人传统的娱乐方式。目前,在土家族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人们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娱乐方式比较少,精神生活较为单调,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掘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娱乐性资源,丰富当今土家族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