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浏览
发展旅游产业是武陵源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五号山谷民宿的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岳东 摄
土家织锦织出脱贫致富梦。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提起武陵源,你是不是就想起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的奇美山水?9月13日,“精准扶贫在三湘”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抵达湖南省张家界市腹地武陵源区,聚焦精准扶贫的“武陵源模式”。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和湖南日报社主办,华声在线、网信湖南和湖南微政务承办。
武陵源总面积397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的武陵源区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建区近30年来连续获得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国际国内桂冠。
但不为人知的是,武陵源在旅游开发初期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本地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计,生活水平十分落后,被湖南省确立为51个省级贫困县(区)之一。近年来,武陵源区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思想,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批准武陵源整区脱贫摘帽。武陵源,这个闻名世界的旅游区,也因此成为湖南省首批整区脱贫摘帽的区县之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今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陵源区区委书记朱用文表示。
实行“三个精准对接”,解决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
“我们紧紧抓住驻村帮扶、结对帮扶责任落实这个关键,实行领导联村、驻村帮扶、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建立了单位与村(居)共进退、干部与贫困户紧相连的帮扶机制。”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郑小胡谈起之所以能够顺利整区脱贫摘帽,得益于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据了解,2016年度武陵源区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全区所有处级干部分别联系1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居),86家单位与42个村结对,932名党员干部与1787个贫困户结对。
“家底清”是扶贫的基础,如何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重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在具体帮扶中,武陵源区实行“三个精准对接”、“五个必须”、“五个到位”,即:精准对接帮扶计划、精准对接帮扶措施、精准对接帮扶政策;必须尊重贫困户个人意愿、必须熟知扶贫政策、必须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必须有家庭帮扶增收新项目、必须踩准时间节点;确保政策保障项目落实到位、扶持资金发放到位、村集体经济分红到位、帮扶工作进度到位、技术支持和服务到位。
为保障脱贫措施落实到位,武陵源区出台了《关于做好联村到户精准帮扶的指导意见》、《武陵源区脱贫攻坚及“五基工程”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了精准帮扶、业务指导、动态监管、目标考核和工作问责五大保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五有两到”,即有安排、有指导、有时间节点、有督查、有问责,确保目标任务到单位、具体工作任务到人。
立足旅游“区情”,探索旅游扶贫和产业扶贫新模式
“旅游是我们武陵源的最大区情,立区靠旅游,脱贫摘帽依然靠旅游。”郑小胡介绍,全区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旅游接待规模2198万人次,核心景区一次进山人数突破400万大关。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武陵源区坚持大力探索旅游扶贫和产业扶贫新模式,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推脱贫的根本途径,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向乡村辐射,带动10个贫困村转型发展,让5000多名农民吃上“旅游饭”。围绕核心景区和中心城镇,武陵源区按照“宜旅游的发展旅游、宜从事旅游的农户转型旅游业”的原则,发展了一批农业观光游、生态游、户外体验游产品,开发了一批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产品,推动农业生产服务旅游、农业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农民转为旅游从业者,贫困群众围绕旅游抓发展。武陵源区连续出台奖扶政策,扶持旅游农业龙头企业和“能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三级扶贫产业体系,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乡、村、户三重产业增收保障。建成了天子山辣椒、中湖鱼泉贡米、协合菜葛和索溪峪土家织锦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将扶贫资金以村为单位委托或入股到产业项目,由村集体按比例享受收益,统一给贫困户分红,确保产业红利覆盖全区所有贫困人口。因村施策发展村集体经济,扶持31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居)各建成1个种养业、乡村客栈等资产收益性扶贫项目,将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组织直接受益。着眼于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落实1个家庭增收项目,全区落实家庭帮扶项目2895个。
中湖乡野溪铺村居民陈玉林围绕临近核心景区优势,在家门口开办起特色乡村民宿五号山谷,2016年不仅个人实现纯利润200多万元,还让周边10户合作农民每户分红10万元以上,同时为30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武陵源区还坚持脱贫攻坚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让更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土地流转有租金,和妻子在蔬菜基地做零工有收入,村里集体项目有分红,家里还养了猪和鸡,一年收入上万元,现在的日子比蜜甜。”武陵源区协合乡杨家坪村脱贫户王作定摘掉了“穷帽”,挺直了腰杆。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结合
武陵源区坚持将脱贫攻坚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在这其中,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增强农民幸福感的关键举措,结合核心景区移民搬迁,按照“干净、整齐、点亮、美化”的要求,推进贫困村房屋改造、风貌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让更多农民住上“新家园”。
据统计,近五年时间,武陵源区共紧紧依托城乡互助共建这个平台,建立健全“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共投入资金3.4亿元,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1714个,村均达41个,村均投入809万元。全区农村用水用电、网络宽带、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实现100%保障,基本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公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4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8个,每个村都达到了 “两个确保、两个完善”的要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2016年度,武陵源区按照“区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原则,1121户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户三级产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3516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同年年底,经省脱贫摘帽验收组验收和第三方评估,全区贫困发生率为0.27%,识贫准确率、脱贫准确率、群众满意度分别达99%、98.2%、98.8%,符合脱贫摘帽条件。2017年2月,湖南省正式宣布武陵源区整区脱贫摘帽; 2017年3月,武陵源区荣获全省三类县中第一个小康达标县,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我们不仅要靠旅游实行精准扶贫,还要依托旅游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朱用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