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
浏览 在土寨苗乡,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粑粑,有纯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包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有些爱讲究的土家人,还用蓼竹叶包成1对1对的,在粑粑内放有芝麻和糖,吃起来又甜又香,俗名叫“蓼叶子粑粑”。
土家人民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谓打糯米糍粑,据当地乡土志书记载:“系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约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粑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腊或茶油,先出砣,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玉圆光滑,讲究美观。
吃粑粑也有学问,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烧粑粑,用青菜汤下粑粑片,叫煮粑粑,与腊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这样可以储藏2、3个月不坏,到插秧时候有粑粑吃。
腊月二十四,是土家过小年。这天在土家的风俗中,不亚于过年。这天也是祭奠灶神的日子,表示来年天天有好吃的。老班子港(土话讲的)的有句话:灶王本姓张,骑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五、六,是扫扬程(灰尘),清洗家什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房屋的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并将家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洗洗、擦擦干净。寓意着将今年的晦气、不好的事扫地出门,迎接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来年。
腊月二十七,是赶场的好日子。这天将家里剩余的东西背上街去卖,换点钱来买过年需要用的东西,如:香皂、洗衣粉、鞭炮、香纸、蜡烛、酒烟等等。。。。。。赶场去的时候,并且要带上孩子,好在街上为孩子买件新衣服,让他们也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腊月二十八,打粑粑。这天邀上几家邻居一起,来打粑粑。在土家的风俗中,打粑粑一般不单独进行,因为几家聚在一起,人多,热闹,办事效益高。土家的粑粑,个个只有小碗口大,圆圆滴,表示全家团团圆圆。土家粑粑主要用于,过年时招待登门的客人,也可以用于拜年时的礼物等。
腊月二十九,土家的这天,主要是在家洗猪老阔(猪头)、腊肉,杀鸡、杀鸭、宰羊等等。二十九这天,土家的习惯都是要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全部煮好,炒好,炖好,一般都要忙到半夜里,只等年三十早上起来吃。
过年这天,土家人有个习惯,就是早早起来,将年饭办好,然后跑到外面放鞭炮。鞭炮放的早,证明这家的年饭已经开始哒。过年这天,小孩不许哭,不许港(讲)不吉利的话,如:死、去、拐哒、懒门搞呀。。。。。。等等。再就是,过年这天吃饭时,不许喝汤,港过年喝汤哒,办什么事都肯落雨。
三十过年这天下午,土家人都有送亮的风俗。就是下午吃了饭,早早地去给死亡的长辈,亲人去送亮(祭拜)。一是表示对死去的人一种尊重;二是过年哒,亲人来看看他们,给他们送点祭品,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不寂寞;三是深深怀念以过世的亲人。
正月初一这天,土家人都有比起早床的风俗。怎么比呢?就是看谁家的鞭炮放的早,鞭炮一响,迎接新的一年真正开始。这天,也不许扫屋,不许倒水,扫屋表示将吉利东西扫走哒;倒水表示将财喜倒出去哒。
土家人过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有句话可以证明:三十的火,十五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