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6
浏览 花灯戏是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种民间表演艺术。张家界花灯有两大流派,一是大庸花灯,二是桑植花灯。二者曲调不同,表演形式也有区别,前者俗,后者雅。大庸花灯,一般为一旦一丑的双人舞,桑植花灯则有三人舞,多人舞。花灯有固定节目曲牌,伴以二胡、大筒、打击乐。尤大庸花灯闹元宵,一人唱,万人和,人山人海,如痴如醉,堪为民间文化一大奇观。
花灯是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 唱花灯的戏台子,简便得很,只须在街边巷角上搭着一个乒乓球桌子大小的台子就可以了,也有不讲究的,在街的一隅或田头地角,就可以精彩登场了。
花灯是一台独幕袖珍的歌舞剧,演戏的演员只要两个就足矣。不拘什么人演,只要会唱会舞就行,老少皆宜。当然,由年轻人演或十二三岁的少年来演,扮相是最耐看的,红的白的粉上去一妆,真是人面桃花,美若天仙。生旦角着传统的古典戏装,各拿一把大折扇子,那旦角腰间糸一丝帕,他们边舞边唱,演到关键的时候,旦角舞着帕子,做一个漂亮的扭身旋转动作,这有点象东北的“二人转”。说到乐队,一面锣、一个鼓、一把二胡便是乐队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加上一把底气足的锁呐,便是锦上添花了,把个热闹传遍正月的街街和巷巷,把新春的喜气渲染得快乐安宁。
演花灯的常常是演一段节目,换一个地方,这个时候,街上有机关单位和商家在自家的临街前搭有演戏的台子,一条街隔上十米就有一个戏台子,供演花灯的施展本领,演花灯的不止一家,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全县有三十多个乡,每个乡都有自已的台柱子,训练有素的,正月十五各路人马汇聚县城,据说是要举行雷台戏,就是打雷台比赛,唱对台戏,你方唱罢他登场。这跟以前跤场上比武差不多,分名次,头三名还要发奖,以示鼓励。那场面比集市赶场还张扬,人挤人,把个小城饱胀得象个醉洒的汉子,踉踉跄跄。 露天场合唱花灯,要扯起喉咙,台下观众离得近的,唱的词儿还听得有些明白,隔的远的就只听到锣鼓声。乐队的师傅们自发地兼任了“帮腔”的任务。在台一角认真地履行着。每当我在台下看着他们全神灌注唱的神情,就忍不住想笑。乐队师傅一帮腔,花灯戏就成小有规模的合唱团了,台下喜欢花灯的也跟着唱起来。那情景壮观而热烈。
另说: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大庸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