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
浏览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王宇、于佳欣、于文静、高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接近40%。在互联网不断向各产业渗透的背景下,网络消费正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倍的增速,成为当前我国消费领域的最亮点。
网络消费的异军突起,给社会消费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怎样的冲击,中国消费市场是否形成了新的格局?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访了众多消费者、电商企业、传统零售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探寻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消费新变局。
消费方式之变:步入个性交互消费时代
早晨起来,用网购的智能体重仪称体重、测体脂,出门前用“滴滴快车”下单叫车,中午足不出户用“饿了吗”订餐,用手机给宠物猫咪买点吃穿用的商品……一天下来,“90后”女生贾海澜发现她的钱包变化大多都与网络相关。
贾海澜的移动网络消费是当下许多人消费生活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购人数已达3.6亿人,占人口比例近四分之一,已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当前网络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超过10%,与餐饮业占比相当。
数据显示出一个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手机里越装越多的购物软件、各大购物网站推陈出新的用户体验、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快速变化的网络消费扑面而来。
“与过去排浪式、模仿式消费完全不同,网络平台加速了个性、互动消费方式的兴起。”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
专家认为,当一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时,大众消费就开始从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阶段。“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这一变化在我国表现得更加明显。”赵萍说。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消费呈现出三个不可逆变化:网购群体正由年青一代向全民扩散,PC端网购快速被移动端网购取代,模仿式消费日益向个性化消费转变……随着大数据技术、移动支付、现代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不可逆的变化必然深深改变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粮我买网”在线营销部总监尚炎判断。
经营方式之变:传统店商加速转型
这是变化的时代。新兴电商的勃勃兴起,给传统零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据中国零售业网站联商网发布的报告,2014年国内主要零售企业(不含家居、电器)关闭201家门店,与2013年35家的关店数相比,激增474.29%,创历年之最。
“如果不是顺便去吃饭、K歌、看电影,在网购这么方便的今天,好像很难说服自己花更多时间、用更贵价钱去商场选购一个在货架上摆放多天、样式雷同的商品。”贾海澜说。
传统店商日渐式微的背后,是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文化的颠覆和改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认为,传统百货商店秉承以商家为中心的商业文化,而网络时代的商业文化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留住消费者,当前很多百货商场加快转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扫描二维码即可享受低价等服务;有的加速“去百货化”,致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购物中心;还有的推出自有网上商城和APP客户端,并推出折扣和送货上门服务。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天虹商场就是一个代表。过去两年,天虹这一传统百货商店加快转型,初步形成了“天虹微品+网上天虹+天虹微信”的“实体店+PC端+移动端”立体电商模式,建立了从实体店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
“目前,天虹的移动端大数据分析已经启动。一方面收集客户线上消费行为,把线上线下的数据打通整合;另一方面,通过门店的wifi、ibeacon来搜集顾客在参加互动活动或发微博朋友圈时的行为数据。掌握数据后就可以通过分析了解顾客的兴趣爱好,从而在移动端实现精细化推送和营销。”天虹电商事业部副总谭晓华说。
“贴近消费者才是王道。”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认为,“互联网+”对传统百货业转型升级是难得的机遇,百货业要从单纯建立网络渠道,向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立体化转变。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传统百货业奋力转型,然而一些百货企业只是被动“触网”,缺乏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仅仅在原有实体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真正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创造出新的经营生态。
赵萍认为,无论是多年建立的品牌信誉度,还是与实体商品的零距离感受,实体店的自身优势依然存在。传统店商利用好这些优势,主动开启互联网思维,更好贴近消费者,方能在这场消费变局中站稳脚跟。
消费需求之变:是“左兜放右兜”还是加了一个新口袋
尽管网络消费速度激增,但表征消费水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却始终在10%左右徘徊,并未呈现太多变化,热热闹闹的网购究竟对消费有多少拉动作用,是消费额的“左兜放右兜”,还是消费增量的重构?激增的网络消费中,有多少是对传统消费的替代,有多少是对新消费需求的创造?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诸多业内人士。
网络专家指出,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透明、去中心化、信息整合等特点,因此互联网消费一方面简化了传统消费的流通环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商家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甚至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消费潜力的挖掘。
“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产生消费,只是促进流通和信息的对接,但正是这种对接,让拉动新消费成为可能。”苏云电商董事长张近东说。
“传统消费中,一件商品从生产到批发、到分销再到配送,要经过多个环节,最后方能抵达消费者手中,而网络消费则大大简化了流程,带来成本的降低,并最终能让利消费者。此外,网络消费中,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了解到更多产品信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菜鸟网络战略合作总监李玮说。
激增的网络消费中,有多少是对传统消费的替代,有多少是对新消费需求的创造?麦肯锡的一份报告认为,约有40%属于替代的消费,同时又有60%的网络消费属于新创造的消费。由于互联网的创新,带动了商品和服务的创新,会激发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
创造出的新消费,因为大数据技术体现得尤为明显。阿里巴巴副总裁鲁众以服装行业举例指出,互联网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记录和整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形成账户体系,那么未来服装企业完全可以把每个人的身材、数据消费倾向都记录在案,做到“量身订制”,形成新的消费需求。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不同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的产品,激发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消费需求。”在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看来,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供给层面的变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消费格局。
消费新变局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工业基础。经济学家认为,相比于以流水线、标准化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启更加个性化、小型化的生产和商业模式。
“由于互联网的产业渗透,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模式开始演变为个性化、定制式工业生产模式,使得未来的消费行为可以变得更加个性、多元,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私人订制的时代。”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