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原始婚姻形态

2022-09-18 00:00 1060 浏览

 土司时期的土家族地区,虽然母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已渐渐远去,封建个体家庭出现和存在较长时间,但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礼教,在这一地区尚未成为束缚土家人婚姻的枷锁,婚姻形态中有若干原始婚姻的残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姻形态中的母权制遗风残余。土司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这种男女自由交往不避嫌疑的母权制遗风,被汉族封建统治者视为“伦理俱废,风化难堪”。这种自由婚配的婚姻关系并不十分牢固,已婚妇女悔婚、离婚者并不鲜见,且退婚、离婚并不十分困难,也不受歧视,乾隆《鹤峰州志》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缘故,背夫逃回,而女家父兄不加训诫,以女为是,收留经年累月,纵其所为,甚至背义悔盟,妄趁改嫁。”尽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将此视为异类,但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的婚姻自由而简朴,正如土家情歌中唱的:“豆腐开浆靠石膏,纸糊灯笼靠篾条,新打木桶靠竹筲,土家成媒靠歌谣。”

  二、“同姓为婚”、“转房”、“填房”等氏族内婚制残余。土司时期的土家族地区,盛行“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忠洞土司田氏与容美土司田氏,在明末清初时,世代通婚,忠洞土司十三世田大丰、十四世田楚祯、十五世田桂方、十六世田雨公、十七世田光祖,他们的妻子均是容美田氏。容美土司田霈林的妻子又是忠洞土司田氏。

  一些史籍和地方志中有许多关于“同姓为婚”的记载,如永顺土家族“同姓为婚,嫁娶背负”。保靖土家族也曾“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鹤峰“土司娶亲,不论同姓,或不凭婚约”。

  “转房”即兄死后,弟可娶其嫂,“填房”即妻死后,又续娶其妹。据《永顺府志》记载:土家“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谓之坐床,或曰填房”。长阳土家族也有“兄亡而弟就,或姊亡而妹填”之习俗。这种“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之风,反映了普那路亚家庭姐妹共夫、兄弟共妻的一种婚姻关系,是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内婚制的残余。

  三、“姑舅表婚”等氏族外婚制残余。“姑舅表婚”又称族外婚,即“在婚姻上实行不同集团之间的婚配”,是古代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土家族姑舅表婚的特点是舅家单方面的优先,姑家女被认为生来就是舅家的媳妇,史载:“土司旧制,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土家历来就有“姑家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之说,忠孝土司田氏,共十一代,其中九代与施南土司覃氏通婚,为姑舅表婚的典型。长阳土家族也把“姑舅表而联姻,是为族德也”。这种姑舅表婚形式,是原始母权制下氏族外婚制的残余。因为在母权制下,人们认为姑姑和舅是同一氏族的成员,有着比自己丈夫更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表兄弟姐妹结亲,有利于维持原有的亲属关系,故民间有所谓“除了青岗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的俗语。这种婚姻形式不但在土司时期十分盛行,在改土归流以后直至解放初期,个别地方仍然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从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整个婚姻家庭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和特点看,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原始婚姻的残余还保留较多,尽管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已经建立,但旧的婚姻习惯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这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土家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任何一种婚姻家庭形态都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在当时生产工具简陋、生活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状态下,尽管土家族这时已进入父权制家庭,但生产的客观需要使得这种家庭形式得不到巩固和发展,土家族妇女还必须同男子一样上山斧薪,下田薅草,不仅是家庭主妇,而且是男子生产劳动中的得力帮手,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还保持着一定的权利和地位,这就客观上使母权制时代盛行的诸多遗风顽强地保留并传承下来,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汉族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的“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隔离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土家族地区的封闭性,从而禁锢制约了土家族社会的正常发展进程。

  当然,从总体看,土司时期,由于男子的统治地位在土家族婚姻和家庭的一切方面都已打上了烙印,并决定婚姻和家庭的性质,所以,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正沿着巩固的一夫一妻制方向缓慢地发展。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土家族地区才逐步实行与汉族相似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

分享:
相关内容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金鞭鱼
    【最显年轻的鱼:金鞭鱼,不老神鱼】金鞭鱼,生活在水质清澈、没有污染的山溪沟谷之中,其颜色亮丽,身体半透明,透过肚皮甚至能看到五脏六腑。在这种山泉中,金鞭鱼永远都似不老的顽童,再怎么长,也长不过5寸,年年看,年年不变,年年长,年年不老,如同不老的神鱼,怎么看都显得年轻而又活力十足。金鞭鱼通过最简单的烹制,无需加入任何多余的佐料,鲜香之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枞菌
    【最讲究缘分的蘑菇:枞菌,菌中之王】张家界除了山还是山,山上除了石头,就是树木,森林之中最多的莫过于菌类。山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四条腿爬的不如吃两条腿飞的,吃两条腿飞的,不如吃一条腿立的。山里的人,普遍认为吃山珍胜过吃野味,大山中无数的菌类,自然就成为山民的食中佳肴,而枞菌,顺理成章成为这佳肴中的珍品。但要品尝枞菌,要买到枞菌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杜仲茶
    【最传奇的树茶:杜仲茶,张家界的“市茶”】杜仲被人称为传奇之树,是第四纪冰川孑遗下来的,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张家界独有树种;因其皮可以入药,但剥皮后却不会像别的树一样枯死,还会长出新皮;更传奇的是杜仲分公母,繁衍能力十分强大,一公一母两棵杜仲在一起,三五年内即能成林。而杜仲树名,也具有传奇色彩,相传孙中山先生的保镖南北大侠杜心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葛根粉
    【最折腾的淀粉:葛根粉,武陵源大峰林中的植物黄金】早在《诗经》、《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典藉中,就有葛的记载。葛分海拔800米以下的米葛与海拔800米以上的柴葛两种,米葛粉是普通食品,而柴葛则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典藉所记载,就是野生柴葛,人们食用的部分,就是从野生柴葛根部获取的淀粉。武陵源大峰林山高林密,野生柴葛众多,根部钻入泥土很深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岩耳
    【最悬乎的山珍:岩耳,武陵源大峰林的红细胞】岩耳是生长在武陵源大峰林石英砂岩绝壁上的一种特有菌类植物,如同武陵源大峰林的红细胞,与这片亿万年前的海底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偎,滋养着这片峰林中的野生动物与人类。采岩耳的人,本地叫岩耳客,采摘时用绳子的一头绑在结实的树或石头上,另一头绑在岩耳客的大腿上,将绳子下降有万丈绝壁上的岩耳生长处
相关推荐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蒸腊肉、蒸香肠
        对许多南方人来说,蒸腊肉、蒸香肠,就是一种家的味道,一种童年的记忆。(腊肉咸香,香肠微辣)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三下锅
        “三下锅”,算得上是土家最平常而又最富盛名的一道菜。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主要食材也演变为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猪蹄或核桃肉(猪头肉)等选其中二、三样或多样。三下锅的吃法也有干锅与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枞菌炖腊肉
       枞菌又名松乳菇,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的大山之中,分乌枞菌、红枞菌两种,以乌枞菌最为美味,生长季节一般为三月、六月和重阳期间,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具有药用价值,尤其是重阳菌更是被誉为“菌中王子”。     枞菌与
  • 张家界旅游攻略自由行三天 - 岩耳炖土鸡
    岩耳炖土鸡      岩耳产于武陵源万丈绝壁之上,采岩耳之人腰系绳索如同空中飞人,其采摘难度非同一般,加之气候等因素岩耳亦日渐稀少,因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与氨基酸,与土鸡合炖相得益彰,香味醇厚馥郁(口味清淡)。一、原料。1.主料:石耳25 克,土鸡1只。2.调料:料酒、精盐、味情、葱段、姜片。二、制法:      1.将土鸡去毛、年脏
免费获取定制行程
  • 15174421088 微信同号
  • 13307448811 微信同号
  • 825210@qq.com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