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
浏览 傩愿戏,又名“傩戏”或“土地戏”,是从土家族祭祖还愿的祭仪中衍生而成的一个地方戏种。“傩愿戏”实际上是“还愿”和“傩戏”的总称,最初是土家族还愿者为求子、除病、祈寿举行的一种艺术活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30多个曲牌,200多个剧目,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地方戏曲。傩愿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戏曲形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腊月二十四日,乡间驱除邪魔鬼魅、消除灾难厄运、庆贺人寿年丰时,请土老司若干人进行表演。傩愿戏有高傩和低傩两个流派。高傩流行于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低傩流行于当地汉族地区。共同点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传说是三个法力无边的神仙。傩愿分傩戏(或傩舞)、傩技,傩戏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对白;傩技则是喷水画符,双脚趟烧得通红的贯头(铧口),但见脚底冒烟,却安然无恙。另外,咬铧口、过火海(从炭火中过)、摸油锅、滚榨刺、上刀梯等惊险功夫等,是一种难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现象。
【历史起源】
傩愿戏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从历史文献中能找到有关傩愿戏的文字记载。《容美土司史料》载“大二三神,田氏家神也,刻木为三,灵验异常,求医问寿者,往来乡属于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期迎奉焉。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不然必居奇祸,祭时鼓钲嘈嗥,苗歌蛮舞,如演剧然,神降必凭人而语,其人奋身勇跃,龁碗盏如嚼甘饵,履赤铁,入油鼎坦然无难色,至今犹然。”这段文字描述了田氏土司世代相传的傩祭,且不说田氏土司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只从墨施什用被封为千户的元至大三年算起,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其“大二三神”与现在傩坛基本一样,巫师所表演的嚼瓷瓦渣,踩烧红的铁板,滚油锅中取物等一直是傩坛保留节目。
《向氏族谱·山羊隘纪略》载“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神还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丈鼓……。”这是唐姓土司的傩祭,文中的傩愿与赛神愿,是以歌舞为主的傩祭。唐氏土司受封为麻寮所土司(今鹤峰走马镇一带),时间约为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今636年。
天启年间,容美土司田信夫录入《田氏一家言》诗集中有《澧阳口号》“山鬼参差迭里歌,家家罗帮截身魔,夜深响彻鸣呜号,争说邻家唱大傩。”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傩愿戏已相当盛行。傩愿戏班称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多人不等。解放前国内约有25个傩坛,主要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桃山、六峰、清湖、北佳、中营、云蒙山、邬阳等地。
【艺术特色】
傩愿戏是一种祭祀仪式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戏剧表演中又夹杂着还愿祭祀的内容,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着表演艺术由祭祀、歌舞、说唱向戏曲演变过程中的原始面貌。
傩愿戏充分展示了原始宗教的人神平等观念,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神”已人化,加上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象夸张的面具,诙谐幽默的插科对白,饶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在表演中有唱有帮,使演唱者与围观者产生艺术上的共鸣,思想感情上逐渐融为一体,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情趣的傩愿戏,深受土家人民喜爱,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傩愿戏富有原始色彩的内容与艺术,为我们研究中国戏剧演化史、宗教之起源,民族之形成,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鹤峰的兽皮傩面,在全国也不多见,它是古代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其独到的制作工艺与人物造型艺术,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被专家称为民族文化“活化石”。
【祭祀顺序】
一堂傩愿戏要经过3个阶段,即许愿、显愿、还愿。傩愿戏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称“24戏”,亦称24堂法事,一套简约的祭仪也要八出,称为“正八出”。傩愿戏在人物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鹤峰的兽皮傩面,是古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用不同的兽皮。在祭仪之间,一般在“邀罡”之后开始插演“正戏”,正戏多为大型剧目,内容自成一套,与傩仪联系紧密,内容为天、地、水、阳“四大团圆”戏。
【戏曲音乐】
傩愿戏音乐用锣鼓间奏,称打锣板。打锣板分为法师腔、祭戏腔、正戏腔三个部分。其剧目丰富,唱词多为七字韵文,语言质朴率真,接近群众口语,好听易懂。
【濒临现状】
傩愿戏历代屡遭禁处,但由于其与民间、民族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相传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傩坛还愿活动被禁止,仅允许“正戏”中的部分戏目以单纯戏曲形式演出。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坪区曾成立业余傩戏剧团,用傩戏唱腔上演观代剧,并给傩戏配上了胡琴伴奏。时至今日,鹤峰傩愿戏艺人虽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但真正常年开展活动、能完整表演整套傩祭的傩坛就仅剩下清湖村与江口村的两个。其中,清湖傩坛掌坛师黄茂廷今年已83岁、江口傩坛掌坛师甘松林今年已93岁。
为抢救这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国家相关部门作了不少努力。2000年,该县文化研究员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合著出版了《鹤峰傩愿戏》,大力推介傩愿戏;2004年,该县政府与上海师大在鹤峰召开了“中日韩民俗演艺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该县将清湖划定为民族文化保护区,对清湖傩坛挂牌保护,并筹资数千元添置演出设备。但傩愿戏的传承仍然举步维艰。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民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以至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兴趣不高,继承者寥寥无几。加之老一辈艺人相继谢世,使傩愿戏演出机会越来越少。鹤峰傩愿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傩愿戏的抢救与保护,引起了各个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正在加紧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今年将鹤峰傩愿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并即将建立傩愿戏文献研究室,收集、整理傩愿戏的完整资料;还将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傩愿戏传承中有贡献的人给予扶持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