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6
浏览 渔鼓是永定区流传较广的说唱形式,是城乡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民间文艺。
渔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个大约二尺长,一端蒙上猪板油皮和猪尿包皮的竹筒,叫做“渔鼓筒”,所以称为“渔鼓”。另配简板和钹。据传永定于清代极为盛行渔鼓。永定渔鼓虽属湘西渔鼓之一,然在曲调到唱腔、音乐伴奏、演出形式等方面,却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永定特色。
永定渔鼓的特征是:其一、唱词和道白均用地方语言;其二、由一人说唱、它不受演员人数限制;其三、不受场地限制;其四、形式短小精悍,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
永定渔鼓的结构形式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渔鼓的开头是四句、六句或八句诗句。传统的渔鼓唱词开头是一些陈词旧套,中间部分是故事情节,以唱词为主,道白为辅,说与唱相间进行。多采取说唱形式,不抱渔鼓,手执简板和钹。
渔鼓在永定说唱音乐中流传广泛,主要原因是曲调简单,容易掌握,唱腔朴素,便于演唱,加上“渔鼓筒“配合节奏,很有特色。其“渔鼓腔”是在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共有九板十三腔,并吸取其他音乐,如民歌、小调戏曲等加以丰富提高,于是形成比较独立、完整和富有特色的渔鼓音乐。永定渔鼓曲调高亢悠扬。演唱时在保持基本曲调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唱调整内容的喜怒哀乐而在节奏、板眼、腔调和唱法上,把握变化。
永定渔鼓曲目丰富,内容广泛,作品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种。解放前以长篇、中篇为主。在群众中喜闻乐见的曲目中有:《二十四孝》、《劝世文》、《十劝》、《十修》、《十打十爱》、《七姐下凡》、《八宝山》、《三姑记》、《打狗劝夫》、《买母行孝》、《买文行孝》、《四下河南》、《五美图》、《九图案》、《双花记》、《双上坟》、《吕蒙正招亲》、《薛平贵回窑》、《粉装楼》、《白马驮》、《三祭白骨塔》、《张德宝放牛》、《梁山伯》、《永定十八坪》、《懒婆娘》、《渔鼓根生》等一百多个。
永定渔鼓因在永定城区城乡流传久远,擅演渔鼓的世人甚多,仅老一辈出类拔萃的渔鼓艺人就人数十名,其中最富盛名的当数庄益胜(已故),陈炳章(已故),张岸荣(已故)、涂英唐(已故)等。健在的有瞿家才、李长安、覃正满、龚光模、覃玉姑、李福伍、杜明友、田开春、张德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