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
浏览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区面积中居第10位。对于湖南省来说,别名包括:湘、楚、湘楚、潇湘、三湘四水等,简称为“湘”。
一
首先,关于湖南省为什么简称“湘”,常见的说法是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湘江作为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其源头存在多种说法。其中,常见的说法是:湘水发源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同时,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而这,应该也是湖南省别名“潇湘、三湘四水”的主要原因。
二
其次,关于湘江地名的来源,可谓十分古老。早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中,存在着“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等跟“湘”有关的语句。在历史上,“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在古代,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早在商朝这一历史时期,武丁有子封于相,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等周边地区。商朝末期到周朝初期,河北等地区战乱不已,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屈原的《楚辞》中也出现了湘君,也即湘水之神。
三
在夏商、西周时期,湖南地区为荆州南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属于楚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剪灭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并在今天的长沙地区设置湘县,而湖南地区则属于黔中、长沙两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改湘县为临湘县,因靠近湘水而得名。公元764年,唐代宗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
四
最后,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明朝时期,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到了清朝时期,很多现在的省份开始相继出现,比如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而湖广行省南北分开治理后,湖南得以建省。如今,湖南全省总人口6783.0万人(截止2015年)。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