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
浏览土家族长居于这些物产丰饶景色怡人的山冈之间,形成了独特而颇富神秘感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此处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土家族代代传承的习俗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各种节庆里面,而在节庆方面,以“赶年”(汉族是过除夕,而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哪家有亡人的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节)最为隆重。
土家“赶年”的由来与土家祖先的战事有关。见于文字记载的,在《明史》及光绪年间的《龙山县志》和《长乐县志》中说,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由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皇上令土家土兵与倭寇对阵,限期于腊月三十日启程,不得违误,为叙离别之情,骨肉团圆,故提前一天过年,赶赴前线,首战告捷,后又屡挫倭寇。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一爱国业绩,决定每年提前过年,世代相传成俗。
现在只有极少一部分地区保留着“赶年”的习俗,大部分土家族人都已经随汉族过“大年三十”(月小则为二十九)。本文所叙的就是笔者亲历、亲见、亲闻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县城中的多民族混居状况下下土家族过年的习俗。
一、年节的主要活动
与汉族一样,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一)、腊月
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腊肉在土家人的饮食里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县城里面很少有人自己喂猪,于是在腊月中旬左右,于集市购买已宰杀了的猪肉(杀猪师傅将猪肉按其部位砍成一块一块的,分猪头〈猪脑壳〉、猪腿〈猪蹄子〉、猪屁股〈“元位”〉和块子肉等),腊肉主要由猪屁股(“元位”)肉做成。先将“元位”肉砍成一块一块的长块状,砍好后用大量盐、花椒等在表面涂抹,然后放在大缸或大盆里腌一夜,腌出血水,再取出挂在炉灶上面搭起的架子上用柴火熏烤,有的还在柴火上放些柑桔、橙子皮、瓜子壳等以便使腊肉变得更香。香肠这时也一起熏烤。熏烤的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左右,之后就将其挂在通风处,可以保存很久而不变质。需要时,洗净炒熟了吃,香美可口。
糍粑也是土家人的重要食物,以前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现在虽然很少拿这个去当作拜年的礼品,但仍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不过现在城里面自己动手做的人家很少,一般都是在集市购买。做法为:将高粱、小米、糯米分别蒸熟,放在大木槽内,用事先做好的丁字形的木棒打烂,再做成直径约三寸、厚约两厘米的圆形小糍粑,浸在水中(经常换水糍粑就不会坏),可以慢慢吃。下面就介绍几种糍粑的吃法: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或腌菜吃;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米酒(来凤人称为“甜酒”)一起煮来吃。
(二)、除夕
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父母和未娶嫁分家的儿女,已经成家立业且与父母分住的不算在内)必须全都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团年分早晚两次,团早年(即吃早饭)的重要性略小于团晚年(即吃晚饭)。晚饭一般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了,酒席特别丰盛,要吃上两三个小时。晚上饿了就再吃夜宵。
晚上,由于城区已经禁鞭,所以年轻人会去城郊放烟花炮竹,而大多数人则留在家中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三)、正月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
二、特色饮食
来凤土家族人除了上文介绍了的腊肉、香肠、糍粑外,还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笔者就将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进行介绍。
1、油茶汤
油茶汤是来凤人一年四季都喜爱的传统食物。做法简单:先把适量的油(菜油、猪油、茶油均可)放入锅中烧开,再把茶叶(一般用绿茶,粗细适中最佳)和事前切好的大蒜苗、姜米一起放入锅中,待稍稍炸焦后加入冷水,着盐,待油汤烧开后配以苞谷花、花生米、豆腐丁、“炒米”等相佐即可食用。
2、米豆腐
米豆腐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这里要提到它呢?是因为正月期间,来凤人因为年前吃了很多油腻的食物,这个时候就要吃一点清淡的,米豆腐为首选。年后,在来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买米豆腐的小吃摊。
3、“合渣”
“合渣”也是来凤人一年四季都喜爱的传统食物。将黄豆磨成浆,加入油、盐等佐料后将其烧开,掺进鲜青菜,煮熟即可食用。
三、年节的禁忌
以前,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形成一些特殊的禁忌。现在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只留下了一些不甚严格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在一些有年长老人的家庭中还在遵循。以下列举一些笔者亲身体验过的与过年有关的禁忌。
1、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准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
2、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饭菜都是年前做好的。
3、小孩不能吃鸡爪,吃了写字手会发抖。
4、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找不到对象,即使有对象的也会分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