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
浏览
武陵源精品小城俯瞰。 张光之 摄
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左)在景区党代表工作室为游客服务。 杜修庆 摄
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郑小胡(中)在景区指导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作。 彭磊 摄
世界遗产地·绝版武陵源。 孙宏伟 摄
武陵源乡村旅游日渐红火。 邓道理 摄
逐渐“长”高的武陵源岩门新村。 向韬 摄
这是一座风景绝美的小城,这是一方蓄势待发的热土。
徜徉在山水之间,三千峰林,八百秀水,令人惊叹不已;行走在街巷之中,现代化气息浓郁,居民喜形于色。
“提质武陵源,再创新辉煌。”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表示,五年来,武陵源区坚持唱响提质升级主旋律,推动旅游、城镇、农村、民生、社会事业提质升级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五年征程,是一部提质升级的纪录片、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一卷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一串串翔实的数据、一个个切实的变化,记录下武陵源在生态武陵源、法治武陵源、诚信武陵源、快乐武陵源建设路上,朝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目标前行的铿锵足音:
2012年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由32.9亿元增加到5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4.1亿元增加到29.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09亿元增加到13.75亿元;旅游接待量由1711万人次增加到22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70.9亿元增加到102亿元。
旅游提质 打造“美丽武陵源”
2014年4月,武陵源核心景区杨家界索道投入运营。这条国际最先进的客运索道,将杨家界的峰墙美景从幕后推向前台,拉近了杨家界与天子山、袁家界、黄石寨景区的距离,打通进出张家界核心景区的西部快捷通道。
神游武陵源,仙境在人间。云雾缭绕的三千峰林,碧水蓝天的八百秀水,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让游客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郑小胡说,如何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情况下,保证2000多万人次游客的体验度,一直是武陵源区研究的课题。
于是,一批批围绕“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提质升级工程,陆续上马落成——
25个旅游厕所全新亮相,推出“第三厕所”,从细微处,满足游客需求;完成杨家界、袁家界、黄石寨环山游步道建设,启动金鞭溪游步道复线建设,“人在画中游”更为顺畅;景区服务站点提质升级,景区摊棚摊点得以综合整治,游人服务站点科学布局,标识标牌提质改造,基本实现景区自助游无障碍;智能监控综合联动、人流预警分析、官网售票等系统搭建完成,逐步实现传统景区向智慧景区转型……
软、硬件“双提质”的武陵源核心景区,去年接待一次进山游客406万人,取得历史性突破。
今年8月23日,78个广场舞代表团共2200名湖北游客,分乘数十辆大巴,抵达魅力湘西文化广场,首站观看由冯小刚导演最新编排的《魅力湘西》民俗演出,开启为期3天的“文化艺术之旅”。这是武陵源区迄今为止,一次性接待数量最大的广场文化旅游团。
武陵源旅游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山水观光,还在这里的休闲度假产品。
五年来,青和锦江、圣多明歌、纳百利皇冠假日等高星级酒店陆续营业;五号山谷、黄龙古寨、湘西印象、乌龙山寨等极具本地特色的民宿、餐饮品牌声名鹊起;《魅力湘西》、《烟雨张家界》不断升级改造,成为游客首选文化大餐;溪布街成功创建“4A”景区,印象武陵正式开街,成为休闲购物目的地。
同时,武陵新天地、游客服务中心、岩门商贸城、桃花溪欢乐谷、天际大观园等特色街区项目正在大力推进,正在走旅游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武陵源,未来的旅游业态将更加多姿多彩。
建设提质 打造“魅力武陵源”
项目铺排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城镇面貌变化最快,这是武陵源区变化最大的5年。
“来到武陵源,爱上武陵源。”娄底人王小勇来到这座小城后,决定在这里安定下来,因为这里可以“在山水中放歌,在老街里作画”。如今,他在城区溪布老街和协合乡抗金岩拥有了自己的两家客栈,也把武陵源当成了第二故乡。
2013年,乘借“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东风,武陵源将“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重点工程启动,大手笔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两年后,“脏乱差”蝶变“白富美”。重新划分的沿街商业街区、特色宾馆客栈区、传统工艺作坊展示区、民俗风情土家文化展示区、商业区等内容,与相邻的溪布街旅游商业街连成一片。
与此同时,围绕“一轴四环五组团”城市建设格局,索溪河观光休闲服务功能轴风情万种,四条城市旅游服务环线功效日显,五大功能区逐步成型。
走进今日的武陵源城区,清澈的索溪水环绕城市,绿色植被覆盖每一个角落,旅游大道横贯东西,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大楼依次林立,犹如一幅现代版的山水画。
“山上世界遗产,山下世外桃源。”9月24日,上海游客童爱哲在游览天子山民族特色小镇后,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武陵源区“一中心四小镇”城镇发展格局确定后,天子山镇被定义为民族特色村寨、民族风情魅力小镇。
于是,全镇建筑“穿衣戴帽”,街道进行青石板改造、路灯量化、整体绿化,环山公路拉通,建成大型停车场,20多家土家特色酒店及旅馆落成,每年引来40多万的游客量。
天子山之外,中湖乡以高端民宿、土家美食为主,打造旅游风情小镇;锣鼓塔街道引进多个高端旅游项目,推进休闲度假区建设;协和乡致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小镇。
一处处基础设施完工,一条条旅游道路拉通,一个个旅游项目推进落成……五年来,城镇的“美丽建设”,让千万个像王小勇这样的游客来到武陵源,爱上武陵源,心定武陵源,成为这座美丽城市的一部分。
民生提质 打造“幸福武陵源”
投资7.8亿元,沙坪、高云、杨家界、岩门、文丰等安置区陆续建成,改造城市棚户区1756户、农村危房1671户,搬进新家的居民喜笑颜开;
培训农(居)民7700多人次,城镇新增就业5040人,走上新岗位,忙碌而又幸福着;
完成中湖等中小流域治理,完成磨子峪等集中供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达100%,龙头涌出涓涓泉水……
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暖流涌动;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徐徐向我们展开。
“始终坚持把民生提质升级紧紧抓住不放,进一步改善民本民生。”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吴俞萍翻开“民生账本”——五年来,武陵源区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18.7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6.5%。投入9.24亿元,完成了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工程116项。
民生一寸行,民心一寸暖。
出行、上学、医疗、就业……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实,直指老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犹如一股“民生清流”滚滚而来,让广大群众备受鼓舞,备感温馨,生活得更有保障、更加幸福。
走进中湖乡渔泉峪村,硬化道路到组到户,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家庭院瓜果飘香。金黄的稻田里,村民们忙着丰收,一片繁忙。
“村里产的‘鱼泉贡米’每斤20元。”村支书周怀富高兴地说,依靠旅游市场,5年间,种植面积从330亩发展到4000亩,利润也由数十万增长到三百多万元,打响了品牌,鼓了群众腰包。
围绕脱贫增收,武陵源探索出了“区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建立起贫困户乡、村、户三级产业直接受益的产业扶贫机制,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农业,重点打造旅游产业品牌。
2016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016元、11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7%、14.7%。2017年2月,武陵源率先成为全省整区脱贫区县之一;3月,成为全省三类县中第一个小康达标区县,率先在张家界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原载《湖南日报》2017年10月10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