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浏览
“将全国游客按消费能力分为5个等级”,“导游面对消费能力高的团态度好一些”,日前,一些地方旅行社的潜规则曝光,让人感叹出去旅游也要分个三六九等。而在此前,“导游辱骂游客强迫购物”的视频,也曾风靡一时。青睐高消费也好,辱骂不消费也罢,都折射出旅游业被异化的尴尬现实。
在一个景观资源商品化的时代,尽管“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早已是传说,但是人们选择出游,多少希望摆脱凡俗的羁绊,在纵情山水间放飞心情。香格里拉的云,九寨沟的水,天涯海角的阳光,只有用自然的、不带“明码标价”的目光去打量,才有它应有的味道。如果这事儿也要和钱联系在一起,背后还有个人喋喋不休催你购物,那么湖光山色也会黯然失色,你一定会觉得很没意思。这不,经历类似遭遇的游客,就有人心生怨念,“这哪里是旅游,感觉就像坐牢!很不开心!”
把游客逼到这个份儿上,真的好吗?但问题是,这事儿也不能全赖导游,除了少数害群之马,多数导游其实也有“被逼无奈”的隐衷。由于劳资关系不合理、行业竞争不规范,他们不仅享受不到固定工资,在带团前甚至还要交“份子钱”。薪酬机制如此扭曲,服务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对此,地方政府部门没有理由置身事外,任由行业潜规则愈演愈烈,而应该擎起监管利剑,厘清导游酬劳机制、规范行业竞争环境,让旅游业发展回归理性。
这些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不断升温,一些拥有景观资源的地方纷纷打起旅游观光的大旗,希望从庞大的市场蛋糕中分一杯羹。发展的热情可以理解,多一条腿走路也是好事,但是在“大干快上”的同时,也要保证服务质量的提升。否则,由于游客不购物而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再饱满的旅游热情也会因此裹足止步。当地的旅游形象、旅游业发展能不受到影响吗?
“破窗效应”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政府部门和旅行社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但问题就在于,一些地方对提升服务质量兴趣索然,倒是一心想把旅游市场当成“提款机”,导致景区票价上涨、商户搬迁,进一步恶化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服务水平。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净化旅游市场、规范竞争环境等,自然是落实意见要求的应有之义。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积极作为,摒弃“管理就是收费”的短视思维,夯实旅游业发展的长远之基,也需要旅游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推进旅游业自身的规范化。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旅游也是一样,只有当它免于不当利益的腐蚀,才能真正散发出迷人的浪漫气息与纯粹之美,从而吸引更多人前来、助推旅游业发展壮大。这其中的辩证法,值得好好琢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