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
浏览
历时4天的第十届北京文博会日前落幕。来自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界的198万多人次参与了展览会、推介交易、论坛会议、创意体验及分会场百余场次活动,其中包括3个国际组织、40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个境外代表团组。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文博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内容产业的产品交易、艺术品交易、银企合作等协议总金额1003.8亿元人民币。
【现场演示“合卺酒”】
本届文博会上,“文化+”跨界混搭预示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繁荣。文化演艺、胡同文化、“非遗”技艺、老字号品牌、全媒体出版等产业融合新面貌在这里集中呈现。“夫妻共饮合卺酒,礼成。”文博会现场,在北京东城区展示区内正在展示中式婚礼“合卺酒”仪式。“没想到文博会还有这种传统文化的仪式表演,正好周末和家人来感受一下文化的魅力。”在“文化+”体验区观看表演的北京市民李女士说。
在海淀区展示区的立体穹幕前,一位男士正在电子屏幕上练习毛笔字。他手持感应毛笔在电子屏上挥洒出“文博会”3个字。他说:“这种电子屏幕练习毛笔字,确实干净方便,还省纸,但是技术还有待改进,无法掌握写字力道,没有纸质写字的手感。”现场的技术人员表示,这是该款产品的第五个版本,目前还在继续改进,将来各方面功能会更加完善。
本届文博会上,来参展的北京各区县都精准定位特色,打出自己的王牌。例如,朝阳展示CBD-定福庄传媒产业走廊,西城深耕文化展示戏剧村,顺义展出政合宫珐琅彩,怀柔打造影视产业示范区的国际会都,等等。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表示,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74.1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2826.3亿元,年均增长17.3%,占全市GDP比重达13.2%,创历史新高。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对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日渐增强。
【三地文化齐亮相】
本届文博会上,京津冀三地文创资源首次整体亮相:故宫艺术衍生品、泥人张彩塑、迁西宣纸等文化精品悉数亮相,让观众一饱眼福;北京西周燕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京津冀博物馆首次携手,以文化资源丰厚的古燕赵文化为主线,为观众展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历史文化。
在京津冀三地展区,笔者注意到,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河北侯店毛笔、冀派鼻烟壶、老北京面人等传统手工艺作品集中登台。“以前听说过,这种葫芦形状的工艺品好像是把预先制好的模具套在幼小的葫芦上,让葫芦按照模具的形状生长成型的,但是还真没见过它成长的过程。”正在一旁观看的刘女士和朋友小声议论着。现场讲解人员告诉大家,这种葫芦工艺品出现于明代,看似自然生长,其实这个过程非常困难,包括选种、水土,还靠天时、地利等多种因素。
【“地坛文化”走全球】
“为了凸显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本次展会的亮点。”文博会组织人员说。
在“一带一路”展示区,新疆展区以“丝路核心,活力新疆”为主题,推出《千回西域》、《在他的歌声里》等一批新创剧目。青海携唐卡、艺术挂毯、掐丝画、桃花玉雕等8大类6000种极具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亮相文博会。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伊朗展商拿着伊朗铜胎画珐琅介绍说:“这铜上面的花纹都是手绘的,然后画完再烧,这个工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两个国家通过这种展览会,可以有一种文化交流。”
北京文化走出去项目同样引人注目。北京出版集团重点布局出版新丝路,5种图书已经入选“丝路书香工程”翻译项目;北京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推出圆明园四十景互动媒体、《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铜版画数字媒体、“三山五园”全图等众多展项;“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注重中外文化融合,引入当地民俗文化和演艺形式,2016年将走进德国、泰国、韩国、伊朗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