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浏览
一条条街巷井然有序,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块块招牌古色古香……11月14日,初冬的暖阳照在武陵源城区,沿街建筑崭新的面貌,统一的风格,古朴的格调,成了一道宜居宜游、宜住宜商的新风景线。两年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府投入6000万元资金用于“城中村”项目改造,引来社会投资10亿元,不仅使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实现了华丽蝶变,还走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干部服务”的好路子,创造了城中村改造的“武陵源模式”。
武陵源“城中村”项目位于武陵源城区武陵路南侧、索溪河北岸一带,牵涉军地坪街道吴家峪社区居民户达272户,总建筑面积达20.3万平方米。两年前,这里还是巷道狭窄、乱建乱搭、群众叫苦、游客摇头的一个落后的“城中村”。 2013年起,武陵源区为改善城区旅游形象,将“城中村”改造项目列入当地重点工程,推出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措施。一是政府投入6000万元完善天子路改扩建和小街小巷改造,“城中村”每户平均受益20多万元;二是对整体改造进行了高品位设计,让居民户在改造中看得到潜在的商业价值;三是规划、国土、房管、银行等部门搞好房屋申请改造户的延伸服务工作,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手续办理、消防安全、按设计图纸施工及资金筹措问题,让居民户在改造过程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城区环境变美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旅游形象提高了!”军地坪街道吴家峪社区居民、“城中村”改造后当上客栈老板的吴晓初深有感慨地说,正是因为区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利民政策引导,军地坪“城中村”改造工程才进行得如火如荼。截止发稿时止,武陵源“城中村”改造工程申请房屋改造户数达到236户,占规划改造总数的86.7%。其中已经主体完工的有152户,占总申请户的64.5%。
“群众受益,游客点赞、政府高兴。”武陵源“城中村”改造改出旅游新形象,取得多方共赢的新格局。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认为,城中村改造工作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坚持让利于民,让群众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充分享受人居城市的发展成果。
政府主导,坚持规划先行
“一流的景区,三流的城市”,这是以往游客对武陵源城区的评价,作为武陵源区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游客综合服务区的军地坪城区,曾经的建筑杂乱无章、城区环境差强人意使其广受诟病,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改观势在必行。
面对这一现实,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决定,从发展大局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打一场“城中村”改造攻坚战,把“短板”补齐。从何处突围?从何处发力?武陵源区决策层态度鲜明:提质升级武陵源,首先对旅游城镇进行提质升级,消除“城中村”伤痕,美化“城中村”脸面,打造“城中村”特色风貌。
2013年,区委区政府提出“提质武陵源再创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按照“整体规划、统一设计、自主改造”的思路,由政府负责统一设计和公共设施投入,居民自己出钱改造房屋,分天子路改扩建、居民房屋改造、小街小巷亮化“三步走”,用3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让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真正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为了实现风格协调、特色彰显,武陵源“城中村”项目设计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招投标,形成了“小青瓦、坡屋面、外挑檐、转角楼、浅灰墙”的设计风格,居民对房屋进行整体改造并进行高品位设计,可经营旅游餐饮、旅游客栈、旅游购物店或酒店。
市场运作,破解资金瓶颈
城中村改造,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为了破解资金难题,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和激活市场活力,通过居民自筹资金、外资注入、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的市场运作模式,有效破解了“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为城中村项目改造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由于武陵源城中村改造项目地处黄金地段,改造之后的房屋可经营酒店餐饮、旅游客栈、旅游购物等商业开发,孕育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受到改造户和许多外地投资商的青睐。吴远驰,武陵源城中村改造项目第一人,按规划投入100余万元刚刚完成旧房翻修,就有商家找上门来租门面,“门面租金涨了3倍,年租金达到80多万元,一年多就收回成本。”
吴远驰的成功,让大伙儿看到了“钱途”。一时间,除了改造户积极响应之外,酒店从业者、广告业主、个企老板……各个领域的民间投资者纷纷把资金投入到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中,掀起了一股特色旅游客栈、高品味美食店、民俗体验馆等旅游新业态的投资热潮,开创了“居民自主投入改造、开发商直接参与改造和租赁户预付租金改造”三种模式。
据武陵源城中村项目指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改造完工的148户中,由开发商投资上千万改造的有10家,商户预付租金建房的占4成,其余的就是居民自己筹钱改造。
让利于民,激活群众热情
让城市更美丽,让百姓得实惠,是城中村项目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紧紧抓住老百姓关心的利益,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使城中村改造工作事半功倍。
武陵源城中村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涵盖各类房屋近300户,涉及居民户272户1042人。面对这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社会变革,区委区政府巧将“腐朽”化“神奇”,通过改造公共设施、出台惠民措施、加强服务意识等措施,激活群众热情,让广大居民实现了“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一方面,区政府投入财政资金60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天子路改扩建、滨河游道、小广场建设以及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和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实现了“路面平、排水畅、路灯亮、设施齐、环境好”的目标,为居民户提供较好的硬件设施。
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坚定地倾向群众一边,出台了房屋改造实施方案,明确原有不足三层的可以建三层,原有超过三层的有几层就建几层等惠民激励措施,激发群众改造的积极性;同时,在设计理念上,从规划方案、户型设计等细节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提出打造“百年不衰的富民产业区”目标…… “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导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确保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作为第一追求。”武陵源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成员、区委办副主任黎昌森认为,城中村改造过程已经变成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
为民服务,实现和谐改造
武陵源城中村改造实践,正在书写一份城市发展的民生答卷。这份答卷,向社会展示党员干部倾心服务、一心为民的好作风、好形象。
在城中村项目改造过程中,武陵源区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理念,在群众心中树立起政府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良好形象。
为了做通老百姓房屋改造的思想工作,区委书记朱用文、区长褚新年一家一户上门和群众算账,算“升值账”、“收入账”和“环境账”。
为帮助改造困难户解决资金问题,区委区政府专门组织召开工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等6家银行行长协调会,提供信贷支持。
为了迅速达成改造共识,街道、社区组织改造户代表到省内外等古镇古街参观、学习、考察,使村民亲身感受到了改造带来的收益和实惠,提高了他们参与、支持改造的积极性。
为了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区、街道、社区干部三级联动,通力协作,各部门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志在必胜的勇气和决心,为城中村改造呈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实现了“环境由差变好,房子由旧变新,住处由小变大,居民由穷变富”的改造目标。
“城中村改造,改出了城市新环境,改出了发展新活力,改出了干群新关系。”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坦言,武陵源将矢志探索,以“城中村”再生为节点,续写更新更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