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浏览
景区增设一般性玻璃观景项目对于近程游客而言具有较强吸引力,但难以借此吸引远程游客;遍地开花容易导致产品雷同而失去新意,缺乏持久吸引力。景区投资建设此类项目不必盲目跟风,而应审时度势,清晰把握其功能定位
□徐菊凤
近日,世界最长玻璃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大峡谷试运营。开业当天,大量游客通宵排队等候体验,不但加大了人们的好奇心,也将玻璃栈道这类近几年逐渐火爆的新型观光设施推向高潮。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体验设施,玻璃栈道(廊道)诞生于2007年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U型观光台,时隔几年,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中国各地景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各地先后有10多座玻璃栈道建成开放,仅今年以来就有多座玻璃栈道在湖北宜昌、湖南怀化、北京平谷等地建成开放。玻璃栈道的最长、最高等数字不断被后来者刷新。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其长度、高度均位居世界第一,投资额也最大,达2.6亿元,功能最多元,兼具景区行人通行、游览、蹦极、溜索、T台等功能。
如何看待中国景区一窝蜂上马玻璃栈道项目现象?笔者以为可喜可贺,亦喜亦忧。
喜的第一点是借助这种新材料新技术,有利于增强传统观光型景区的魅力,深化游客体验,增加景区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国而言是一大利好。玻璃栈道(台、桥)一般建在风景壮美、地势险峻的山岳峡谷中,大多沿着悬崖绝壁而建。借助这种透明的步道载体,游客不但可以移步到普通桥梁、道路难以企及的位置观看独特景观,更可以如飞人般凌空清晰俯瞰脚下悬崖峭壁,树木飞流,体验一把心跳加快的刺激。个别游客因恐高而紧张尖叫,或闭目而行甚至四肢匍匐于地而行的景象,也成为一道能增添乐趣的特殊“风景”。这使得以往简单而略显平淡的观光活动融入了动人心扉的刺激成分,观光视角从平面维度转变成了立体维度,体验丰满度随之增加,当然受到游客和景区的欢迎,一些地方甚至将其作为创建5A级景区的一张“牌”看待。
喜的第二点是只有部分景区将其作为单独收费项目建设,大多数景区都将其作为增加游客体验价值、丰富景区项目的附加产品看待,最多收取几元钱的鞋套费。这对于丰富景区活动项目、提高观光型景区的重游率、提升游客体验价值无疑有效。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玻璃栈道一哄而上也必然引发产品雷同与可持续性之忧。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建在悬崖绝壁上,但可以通过玻璃栈道(台、桥)给人带来强烈视觉美感与心跳效果的资源并不多。玻璃栈道作为一种“术”,本身难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一般必须依托景观资源之“道”才能发挥作用。二是产品雷同容易带来审美疲劳。如果没有其他特色资源支撑,仅仅通过透明玻璃透视悬崖绝壁的效果终究大同小异,不足以令游客产生新鲜感。这尤其值得将玻璃观景设施作为独立收费项目建设的景区注意。三是安全与维护问题。玻璃观景设施自身承载力有限,必须严格控制游客流量与游客停留时间,并保障玻璃的洁净与安全,同时还要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必须对游客进行有效疏导与引导。疏于管理维护或游客引导不善,轻则导致游客体验效果差,重则导致安全问题,都将违背景区投资建设的初衷。一些景区刚建成的玻璃栈道,由于地处游客必经之路,也没有采取维护措施,仅仅数月就已经布满游客鞋迹划痕,失去玻璃的透视功能。
资源为王,工具为辅。玻璃栈道作为新型旅游体验设施,其核心功能在于提升景区观光效果,是景区吸引力的辅助(强化)工具。除非能做到极致,否则自身难以转化为吸引物。因此,景区增设一般性玻璃观景项目对于近程游客而言具有较强吸引力,但难以借此吸引远程游客;遍地开花容易导致产品雷同而失去新意,缺乏持久吸引力。景区投资建设此类项目不必盲目跟风,而应审时度势,清晰把握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