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
浏览
近年来,慈利县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坚持“旅游带动、工业强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有效带动全方位发展,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获评“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潭河镇)、“国家水利重点风景区”、“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名县”等称号,为张家界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首批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打下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快速壮大。2015年共接待游客408.2万人次,同比增长14.83%,实现旅游收入24.28亿元,同比增长16.55%。今年1—3月,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25%、18.20%。建成张家界大峡谷、江垭温泉、万福温泉、龙王洞等4个4A级景区,和五雷仙山、赵家垭风景区等精品景区形成了完整的旅游组团。完成了万豪养生中心、禾田居酒店及生态农庄等项目落地,投资达86亿元。大力实施大峡谷玻璃桥、九渡仙岛、冰雪世界、水世界等 8个重点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其中拥有多个世界第一、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大峡谷玻璃桥项目即将建成开放。先后建成大水泉农庄、翰园农庄和龙峰农庄等生态农庄10个,有力提升了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二)旅游产品日渐丰富。以创建“全国旅游强县”为目标,将我县建成“温泉之乡、道教圣地、休闲乐园”,先后推出了一批展示田园风光、土家风情、民族传承等项目众多、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拓展了四十八寨、苗市黄花溪、南山坪拉磨谷、丹霞地貌红岩岭、大峡谷户外运动基地等12条精品线路。开发了省级特色旅游名村6个,5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4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3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
(三)发展模式日益多元。发挥本土文化特色,以“南山桃源、溇江风情、板板龙灯、慈利春节晚会、五雷庙会、二端午龙舟赛、篮球联赛”等七大节会赛为重点,精心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城乡集约型、景区带动型、节庆带动型、产业驱动型等各具特色的多种发展模式。仅本土户外活动而言,全县已发展候鸟户外、巅峰户外等10多队伍,爱好者达5万多人。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慈利县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慈利县鼓励投资的若干规定》等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了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设立了4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加快慈利县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通过全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明确思路,坚持推进“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服务设施全域建设、市场营销全域整合、产品线路全域优化”,逐步实现了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转变。找准定位,对全县旅游资源归类组团,形成了“以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为龙头,江垭温泉和张家界大峡谷为引擎,以慈利县城城区为龙身,以五雷山板块和赵家垭板块为龙尾”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把东线旅游打造成“中国原生态养生休闲旅游之都”和张家界旅游板块第三极。编制实施方案,在修订和完善《慈利县旅游业发展(2010-2025)总体规划》《慈利县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融合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初步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方案,具体明确发展全域旅游的任务书、路线图。
(二)通过项目投资推动重点旅游工程。2015年慈利县狠抓招商引资,签约重点项目18个,完成投资36.7亿元,其中多数项目为涉旅重点工程,县城区、大峡谷旅游经济区已成为慈利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澧阳大道完工,永安大桥、大峡谷玻璃桥合龙,澧水半岛、水世界、冰雪世界项目的加速推进,为慈利县全域旅游发展宏观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通过本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慈利县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灿烂的革命文化、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在“一乡一景”基础上,实施旅游文化“一乡一品”,用本土文化带动全域旅游发展。龙潭河镇板板龙灯艺术节、岩泊渡镇的龙舟赛、三合镇的千年古道茶文化节、江垭镇的民俗文化节、五雷山庙会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深受旅客和周边百姓喜爱。今年,慈利县在深度挖掘阳和、溪口的红色文化基础上,举办“渔浦书院大讲堂”等系列活动,计划进一步打造以红色文化、渔浦书院国学教育基地为重点的全域旅游精品项目。
(四)通过产业升级带动旅游升级。为适应“全民游、个人游、自助游”的旅游新态势,慈利县在现有“精品景点旅游”基础上,深入开展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依托产业升级拓展旅游产品,提升接待水平和承载能力。在城区,推进提质繁南、拓城兴北,新城区道路框架、城市路网等基本成型,旧城区小街小巷硬化亮化、沿河路风貌建设、主题公园等建设基本完成。在大峡谷经济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阳和、江垭、三官寺等重点涉旅乡镇民族化“穿衣戴帽”工程基本完工,县城“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路标路牌得到完善,公厕工程已经启动。
(五)通过文明创建擦亮品牌形象。2012年,慈利县在全市率先提出“创建省级文明县城”。通过4年努力,县里山更青水更秀,森林覆盖率达66.53%、人均面积达5.23亩,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地表水质达标100%,县城区全年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90%。开展沿长张高速绿化、环境整治“7+1”行动(即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噪声污染整治、群众性绿色创建、渔业资源保护行动;家庭清洁行动),全县城乡公共环境明显改观。广泛开展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活动和“善行义举、慈利好人”评选,以“典型效应”带动“社会普遍效应”,境内市民素质大幅提升。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注册各种志愿组织45个、各类志愿者 110551名,实现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从而塑造更加靓丽的旅游品牌形象。
(六)通过精准扶贫推动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出台了《关于实施扶贫攻坚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年)的决定》,通过精准扶贫引导、支持,加强乡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接待,借助众创空间、供销云商、锦程物流、农村淘宝等交易平台,拓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促进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
(七)通过宣传报道扩大全域影响。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联合”模式,利用节庆假日、宗教节日,积极举办节会赛活动吸引旅游爱好者。坚持与湖南日报、张家界日报、省市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推出了“红网张家界24小时”穿越四十八寨的户外推介节目等,大力宣传慈利旅游产业产品。建设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慈利发布、微慈利、微春光、风情慈利等微信自媒体开展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类推介会、旅游博览会,全方位、多角度推介慈利旅游品牌。
三、下步工作
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慈利县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基础设施整体滞后,产品开发档次偏低,生态环境保护乏力等问题。在以后的建设中,我们的想法是:
(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品品位。积极融入“张吉怀旅游合作共同体”,争取与外界优势产品捆绑组团,带动发展。进一步加大县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塑造精品,提升旅游产品内涵。以大峡谷旅游经济区为中心,差异性开发旅游产品,以“商、养、学、闲、情、奇”,康体、养生、科普、研学、户外、文化等游客新需求为方向,培育新业态休闲文化旅游产品。重点推进万豪养生园、水世界、万福温泉十里小镇、红岩岭户外拓展园、美丽南山乡村旅游度假基地等项目后续工程,启动渔浦书院国学教育基地综合性旅游产品试点建设。
(二)着力协调统筹,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清政府职能部门界限与职责。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法规建设,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抓好旅游经营体系、旅游产业监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宣传与实施。继续开展“平安满意”活动,加强对经营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与举报、受理、惩处机构,加大案件查处,定期开展整治。加强诚信旅游建设,推动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从业人员服务至诚,打造诚信旅游。
(三)坚持绿色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保护好现有的“秀美山水”资源,持之以恒地巩固省级卫生县城、“7+1”专项整治行动成果。继续开展文明县城创建,继续深化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县创建,推进城乡绿化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境内景观林带建设,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湿地公园整修和荒地、矿山、施工场地复绿行动。
(四)保持开放态势,健全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相关培训,开展对外交流,建立人才引进平台和成长平台。坚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等相关财政保障发展机制,建立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报刊、杂志、网站以及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全域旅游宣传。加强区域合作,扩大“朋友圈”,进一步健全全域旅游宣传、营销途径。在国内市场,努力寻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客源;在省里市场,巩固长株潭等传统市场,继续推动“小长假游”、“周末游”。
(五)科学描绘蓝图,有机整合资源。正式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速度,把大峡谷建成5A级景区,建成4A级景区(点)5个、3A级景区(点)3个以上;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以上,其中休闲度假游客超过 58%、入境游客超过20%,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省旅游强县等系列配套政策资源,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快速优质发展,以此推动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