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
浏览白族人做丧事,有一种祭祀歌舞,叫“大绕棺”。樊禅的《蛮书》记载:“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大家都可在三元老司和道士的操纵下,围绕棺材,在围鼓、唢呐等器乐声中跳舞。有时,光靠跳舞,还不能尽兴,于是,板凳龙(舞)就上了阵。
板凳龙,以长板凳为道具。长板凳长四尺二,高八十公分,四条腿,板凳龙就是将长板凳当作龙来舞动,故名板凳龙。
白族板凳龙与土家板凳龙不一样。土家板凳龙有一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甚至多人舞,而白族板凳龙仅三人舞。由一人持板凳的后两只腿,前面两人各持一条腿,随后者不停地舞动,将板凳当成龙来玩耍。前者似龙头,后者似龙尾。中间似龙身。板凳龙与舞龙不同,龙头前不需要持龙球者,也不需要举行诸如“赶火神”之类的祭祀程序。只需按预定的套路,有节奏的飞舞板凳,制造强烈的动感和美感。
桑植板凳龙套路多。常见的有“大田门”、“小田门”、“龙摆尾”、“梭梭步”,还有“九牛推磨”、“过火焰山”、“七星斗点”等。其中有一些武术动作,据传,白族板凳龙起源于一次战斗,白族族人与外敌相拼,来不及拿武器,就用板凳攻击敌人,结果,将敌人打得抱头鼠窜。从此,白族一些民间武师,精心钻研,形成一套威力强大的拳种——板凳龙拳。民国时期,桑植洪家关出了一名板凳龙拳高手,名叫谷采芹,他舞板凳拳,一二十人不能近身。后来,桑植刘家坪等地的白族艺人将板凳作道具,揉合了一些武术动作,改编为有名的桑植板凳龙舞。
桑植板凳龙作为一种民族舞蹈,有节奏,有音乐,但没有唱词。舞者也只需要三人。舞时,前面两人不时随后者的龙身摆动,左右翻飞,上下起舞,舞到精彩处,其形如蟠龙缠绕、虬龙嬉戏,让观众获得艺术享受。
桑植板凳龙运动量大。板凳是硬道具,笨重又不灵活,舞起来特别卖力,加上一条板凳,有三人固定,活动范围受到局限,舞龙三人,手脚运用讲究连贯一致,必须得心应手,龙才能舞得成形,才有气势,有节奏,有美感,加上围鼓、唢呐不停地吹打,舞者剧烈运动,不敢怠慢,手、脚、肩、头、腰、臂、臀、眼等多个器官处于高速运动状态,舞者所作的剧烈运动可想而知。
桑植板凳龙具有美感和趣味性。板凳龙的招式独特,演示各种各样的动作,给人过足戏瘾,加上与“大绕棺”、“散花”同台竞技,不得不佩服白族丧舞表演魅力的强大。板凳龙中,制造了一些滑稽的细节,耐人寻味。如起舞前,舞者相互开导说:“好盛(好点)舞,莫砸到你的狗脑壳!”另一个会说:“我等儿打个闪(故意失误),一凳儿戳你的鼻梁杆。”舞完,主人宴请,常这样喊:“凳师傅,板凳舞起了花,奖你一砣肉嘎嘎(肉)!”诙谐活泼的对白,趣味无穷。
桑植板凳龙作为丧舞,一般只在办丧事的过程中出现,表演时间较短,长者半个小时,短者十来分钟,有套路,合音乐,三人成舞为其主要特征。解放前,板凳龙在白族村寨流行,有一些艺人专门从事板凳龙的演出,到丧家表演甚至不请自到。因为对于办丧事的人们来说,板凳龙最实惠又最受欢迎,舞者不图报酬、不讲利市,开销少,只需一餐饭就可张罗一台民族味很浓的地方戏,还可将丧事打造得热热闹闹,隆重气派;对板凳龙舞者来说,丧家提供了一个场所和机遇,给板凳龙这门艺术展示的机会,使得板凳龙这门丧舞,不为世俗所抛弃。如今白乡,板凳龙虽难得一见,但仍有一些老者在传承着,适时抛头露面,如麦地坪白族乡的钟会龙,他玩板凳龙仍有板有眼,还带徒传授。
桑植板凳龙道具取材方便,舞者少容易组织,舞起来有看头,很受桑植民家人喜爱,由此一直在桑植白族村寨里传承流传着。